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顔寧之爭”:中國學者走出去不該受到質疑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5-12 16:31:03


  近日,清華大學教授顔寧將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的消息受到廣泛關注。有人認為,顔寧選擇去美國是因為連續兩年拿不到自然科學基金委的科研項目,屬於“負氣出走”。對此,顔寧已經在微博上發表聲明,澄清了事實。

  說顔寧“負氣出走”,自然屬於無稽之談。最有力的證據,是顔寧在過去10年間,獲得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超過800萬科研經費。一次偶然的申請失敗,斷然不至於讓顔寧“負氣出走”。

  不過,更值得探究的是謠言背後的邏輯。在一些人看來,優秀的中國科學人才應該被深藏閨中,不可拱手送出。一旦讓他們出走,會讓國家蒙受重大損失。中國學者想要走出去,原因只能是對國內科研體制不滿。因此,顔寧才會受到懷疑。

  其實,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人才流動是再正常不過的了。今天,外國人才已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支生力軍。國家外國專家局局長張建國就曾表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偉大實踐,正在改寫中國未來。”

  相對的,中國一流科技人才也完全有能力、有資格走出去,改寫世界未來。只是似乎人們對此還不太習慣。至今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還是錢學森等科學家不計得失,毅然回國的事例。似乎中國科學家只有留在國內,才能為祖國做貢獻。

  然而,中國的科技實力早已今非昔比。今年浙江烏鎮的世界互聯網大會展出了15項一流科技成果。其中,7項來自中國,包括中科院的量子通信和華為的手機芯片等。這意味著,中國正在走向世界創新舞台的中央。所以,顔寧等中國學者能得到世界的肯定,亦是中國科學已取得飛速發展的明證。

  近年來,莫言得到諾貝爾文學獎、曹文軒獲國際安徒生獎、外國媒體盛贊麥家作品等事件都讓國人欣喜不已。可見,要想獲得文化自信,靠的正是“走出去”。中國所提倡的“一帶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就是要跨越國與國之間的阻隔。顔寧任教清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將智慧分享給不同國度的學子,正是共享精神的最好體現。

  既然如此,大可不必將顔寧們藏著掖著。楊振寧歸國,顔寧走出去,頂級科研人才在全球範圍內雙向流動,我們應該有這份氣度和文化自信。(來源:澎湃新聞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