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正視顔寧離開 也要直面問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5-12 16:35:39


  一個30歲就被清華大學特聘為醫學院教授,成果無數、事業如日中天的科學家突然離開,諸如這樣的消息,很容易被理解為受到非正常因素的幹擾。

  顔寧在申請項目時經歷過不愉快是事實,這些經歷至今仍掛在她的個人博客上。字裡行間,她并不否認這件事對自己的影響。國內的科研體系是有這樣那樣的不足,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但它總體上推動了科技的進步,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科學家。顔寧同樣也是這個機制的受益者,她的成長經歷與各方面的支持密不可分。顔寧如今所取得的成就,年紀輕輕就能獲聘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本身就說明這套體系大體上是成功的。

  遇到挫折就逃避,恐怕也不是像顔寧這樣的科學家的精神。顔寧的離去更像她自己說的那樣,“生怕在一個環境裡待久了,可能固步自封而不自知;換一種環境,是為了給自己一些新的壓力、刺激自己獲得靈感,希望能够在科學上取得新的突破。”

  這一點很好理解,人生每到一個階段,就需要停下來思考一下再往前走,在國內,顔寧身兼數職、百事纏身,恐怕很難得到這樣的機會,換個環境也許就不一樣。作為國際頂尖高校,普林斯頓自然有其過人之處,是一個非常合適的停留之所,再造之地。

  我們應該以更寬容更平和的心態面對這樣的人才流動。中國一年走出去的留學生有數十萬,回來的居多數,從交流合作、人才流動的層面看,人才跨國大範圍流動,繁榮了整個科學界,顔寧當年的來和現在的去,都是有積極意義的。而且,顔寧人雖然離開了清華,但依然與清華保持了密切的合作方式。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無視顔寧的離去所引發的討論。一些人對顔寧出走原因的猜測根本上還是出於對科研體制的擔憂。這種討論本身是有積極意義的,它跟屠呦呦半生冷清、一夜成名的傳奇經歷以及錢學森之問所引發的討論是一脈相承的。顔寧的離去又一次激發了如何減少行政對教育、科研的幹預,按科學規律本身辦事;如何更好地創造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機制;如何更好地為人才成長創造環境。顔寧的恩師施一公曾經和時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教授聯合撰文,質疑國內科研基金分配體制。他們認為,研究基金必須基於學術優劣來分配,而不能聽任有些人拉私人關系。

  我們既要有接受一個科學家離開的肚量,也要有直面問題的勇氣;既要尊重顔寧的個人選擇,也要尊重她所引發的討論。這樣看問題,整個事件才是完整的。(來源: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本文略有删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