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朋友圈時代”的地震現場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8-11 15:49:45


  8月8日21時19分,四川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目前,此次地震已造成19人死亡。這的確是近年來少有的一次地震,同時也應該注意到這是一場“朋友圈傳播時代”的地震。

  我們幾乎是從地震發生的那一刻起,就在朋友圈裡圍觀乃至“親歷”這場地震。震後第一時間,就有四川、陝西、重慶的親友在朋友圈裡反映家裡在晃動。然後,大家轉發國家地震台網的確認地震的消息,然後就是互問平安;再轉發各種媒體的報道;之後,地震現場的一些照片和視頻,陸續出現在朋友圈裡……

  朋友圈時代的傳播機制,消除了事件傳播的時間差,自媒體的親歷性叙述,拉近了全社會與地震的距離,震情資訊與情感高度綁定,這使得這場地震是如此地貼近人們的生活。

  首先,“朋友圈時代”對於地震的權威信息發布、辟謠、回應提出更高要求。

  高傳播社會,意味著公衆對於“災情信息空窗”的忍耐度越來越低,“不信謠不傳謠”要用政府的及時、充分權威信息披露來化解。信息准確性和及時性,是一對矛盾,如何兼顧兩者,對政府信息披露、媒體傳播能力提出了挑戰。特別是在“朋友圈傳播時代”,各種信源不明的視頻、照片蜂擁而上、泥沙俱下。怎麼才能實現對於謠言的“精准秒殺”?而在這次的地震中,甚至發生了新問題——“辟謠烏龍事件”。

  “朋友圈時代”注定是一個“多信道”并存的傳播時代,打破了傳統的救災信息的分發路徑,權威信息如何保證權威?自媒體如何做到幫忙不添亂?

  其次,“朋友圈時代”傳播,體現了對於災情的“親歷性”、通感性。“傳媒即是信息”,朋友圈對於地震的“直播”,徹底改變了國人認知地震的方式,那不是遠方的、只有傷亡數字的“新聞事件”,而是基於一張張圖片、一個個短視頻、一個個震區定位的“親歷”。這對政府救災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