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傳統文化不能再無“下回分解”
http://www.CRNTT.com   2018-09-17 18:43:19


  剛痛別相聲大師常寶華,又驚悉評書大師單田芳逝世的噩耗:9月11日,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先生因病在中日友好醫院去世,享年84歲。單田芳先生博采衆長,勇於創新,探索別人不敢涉足的評書題材,形成了獨特的“單式風格”。他是一代人的成長記憶,他的去世是我國評書藝術的重大損失。

  單田芳先生在一段評書結束時,喜歡講“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現在,人們也以再無“且聽下回分解”來哀嘆先生的離去。哀嘆“再無下回分解”,傳遞的是對先生的無限敬意,一定意義上也有對傳統文化的隱憂。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單田芳先生最火的年代,今天任何一個流量明星,都不可能與他當初相提并論。那個時候沒有智能手機,電視也很少,最流行的是收音機,打開小“匣子”,就是一段美好時光。這是一種娛樂,也是一種熏陶。單先生講過很多英雄故事,這些英雄人物及其俠義精神已經定格在一代人的記憶裡,引導和培塑著人生觀、價值觀。

  可是,“昔人已乘黃鶴去”,甚至連“黃鶴樓”都不見了。對於新生代來說,又有幾人知道單田芳這個名字,知道評書這門藝術?新生代的娛樂生活,已經交給了綜藝節目、偶像劇和抖音、快手。當然,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很難也不應該要求新生代們再過“一個匣子聽半天”的生活,很難也不應該要求他們像當初的我們那樣過著沒有多少選擇的生活。不過,傳統文化的式微還是讓人痛心,特別是一些優秀傳統文化,如果“再無下回分解”,將是一代人無盡的遺憾。

  回到歷史的河流中去,當年單田芳先生的流行,與相對貧乏的時代有關,但也不能忽視和否認評書這門藝術本身的吸引力,以及單田芳等藝術家對藝術本身的追求。單田芳是“門裡出身”,天賦也好,而且他特別勤奮,喜歡鑽研,他保存、複制、修繕、增補、改造了許多傳統評書,還創造性地提出要講“紅色故事”。家學、天資、用功,成就了一個傳奇。他傳承與發揚了評書,而評書這門藝術也沒有虧待他。不僅是單田芳先生,“評書四大家”中的其他三位——袁闊成、劉蘭芳、田連元,何嘗不是如此。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