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文物保護不能“無利不起早”
http://www.CRNTT.com   2018-12-03 14:11:37


  按照當地縣志記載,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之前,杜牧的墓還有高約7米、面積達一畝地的規模,後來因為從政府到百姓都缺乏文物保護意識,當地村民挖土蓋房、取土墊豬圈等等,逐漸把墓地蠶食一空。如果說杜牧的墓從有到無,源於當時文物保護意識嚴重欠缺,有歷史原因在裡面的話,現在任由其遺址繼續被忽視、被踐踏,就讓人覺得難以理解。

  如今在“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理念之下,各地掀起了爭搶名人故裡的高潮,不但諸葛亮、趙子龍、貂蟬、李白等人的故裡被各方爭搶,就連西門慶這種“反面人物”也成了爭搶的香餑餑。雖然各地都是打著保護文化、保護歷史遺跡的名義,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在背後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現實利益——這些名人的故裡或遺跡能够打造成旅游項目,能够給當地帶來真金白銀的好處。

  雖然這樣的做法未免有些功利,但是在客觀上確實對歷史遺跡、人文古跡的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杜牧墓“門前冷落車馬稀”,有網友調侃“文物古跡太多了、保護不過來”。但是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其名氣比不上“大李杜”,又缺乏爭議,開發利用價值相對不高,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對其保護的“動力”不足。

  “孤墳三尺土,誰可為培栽?”杜牧重病之時寫下的詩句,千年之後竟一語成讖。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對待歷史人物的這種厚此薄彼,既體現了一種功利思維,同時也缺乏歷史責任感和長遠眼光。歷史文物是全人類的財富,不只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現在“杜牧們”確實沒有“李白們”炙手可熱,但是誰敢保證隨著歷史和文化研究的發展,有朝一日情況不會發生改變?那時候再想回頭去保護,可能就為時已晚,消失在風雨中的歷史遺跡是不會再生的。(來源:濟南日報 作者:苑廣闊 本文略有删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