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字詞改讀音”背後的文化短視
http://www.CRNTT.com   2019-02-22 14:34:50


  一個微信公衆號就官宣“字詞拼音改了”,這事自一開始就透著詭異。稍加檢索就知,該公衆號的運營主體不過是廣州的一家公司,完完全全的商業機構,其竟以權威口吻為某些字詞一錘定“音”,顯然沒有可信度。當然,上述文章也不能純粹說是造謠,只不過是斷章取義,選擇性陳述事實而已。厘清來龍去脈,公衆想必也釋然了,所謂“文盲贏了”、“上了個假學”之類的吐槽,還是收了吧。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更准確說法,應該是“有關部門曾經論證這些字詞的拼音要不要改”。從2016年國家語委發布“審音表”征求意見稿,到如今也過去近三年了,其遲遲不能正式頒布,本身就說明爭議巨大、難以推行。從另一個角度說,此番有關“讀音更改”所引發的抵觸、抗議,表明“改音”所能帶來的效用、價值可謂少之又少。既然如此,又何苦為之呢!

  之所以研究“改音”,據說是因為讀錯的人太多了,基於“從俗”的考慮而更改。讀錯的人多了,那麼錯的便成了對的?這簡直是神邏輯——那讀對的人將來豈不要讀“錯”?

  作為一種文化,語言源遠流長,其形態與內涵一直就是變化的;作為一門學科,語言學博大精深,與人類學、歷史學、邏輯學等等深度關聯,執拗於“讀音對錯”實在太小兒科了。要知道,“語言應用”與“語言文化”完全是兩個概念,太多的字詞讀音牽涉到人口流動、人文傳統以及地域民俗種種,忽略這些“複雜性”而生硬地將多音字統一於某個“標准”讀音,顯然是文化短視,是“簡單粗暴”的。

  當然,人們在日常交流時,對待多音字的讀法,心懷包容、彼此尊重便好,不必非要分出誰讀得對,誰讀錯了。(來源:信息時報 作者:然玉 本文略有删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