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打破流量迷信方能遏制造假之風
http://www.CRNTT.com   2019-02-28 22:14:36


  今年是不少國家的“大選年”,於是年初便有外媒乘勢拋出一個有趣問題:哪些領導人的推特“假粉”最多?其記者通過分析後發現,許多總統候選人的粉絲數量看似龐大,但“僵屍粉”比例卻高得離譜,50%只是標准量,有的甚至高達80%。

  無獨有偶,這兩天國內也曝光了這麼一檔事——微博用戶總共3.37億,某藝人一條微博的轉發量就輕鬆破億,巨大“影響力”著實令人咋舌。可令人驚異的數字,都是機器刷出來的,“耀眼光環”不過是“數字泡沫”。

  粉絲數、轉發量,其實指向的都是當下的一個時髦詞——流量。不知從何時起,“流量即話語權”成了網絡空間的圭臬。藝人話題量高,沒演技也能混得風生水起;手機APP下載量够驚人,拉幾輪投資就不是難事;自媒體有“10萬+”傍身,便可化身傳播力的代名詞……似乎只要數據亮眼,其他都是雲煙。流量在不同場合以各種身份粉墨登場,扮演著互聯網時代評判內容好壞、平台大小、價值高低的“主角”。數字崇拜歪風勁吹,原本簡單、直觀的客觀標准,儼然成了衡量成效的唯一標尺。

  評價機制亦是行動導向,“數據迷信”助長著數據造假之風。上級考核下級,甲方評判乙方,用戶審視產品,都拿“量”說事,那大家自然會在這上面多打幾番算盤。一定程度上講,追求數據沒什麼問題,但陷入“數據迷信”顯然會把市場行情與期待抬高,以至於明星沒個幾千萬粉絲,電視劇播放量不上億,都不好意思說出口。可是注意力資源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分衆時代,動不動就要求“千萬”“過億”談何容易?

  正道難行,硬杠杠又擺在面前,許多人不免動起歪心思。更何況在網絡空間,數據信手拈來,造假太過簡單易行。君不見,如今網絡空間像極了流量“大賣場”,微博熱搜花錢就能上,視頻播放量砸錢就能刷……如此種種,從“紫光閣地溝油”“全球人口不足一部劇點擊量”等啼笑皆非的案例中,就可見一斑。一旦評價標准成了一門簡單粗暴的生意,價值就必然扭曲。如若還沉迷其中,只會形成惡性循環,深陷更虛幻的數字游戲之中。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