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流浪大師”看起來浪漫,卻有關創傷
http://www.CRNTT.com   2019-03-28 22:15:01


  “流浪大師”沈巍的人生已經被反複“起底”了。當直播、圍觀的人群簇擁的時候,有人看到文人鏡像、有人看到文化現象、有人看到網絡亂象,但是似乎大家都忽略了一個核心的問題,真正促使沈巍“流浪”的原因,可能并不是一些浪漫的理念,反而更像是其對原生家庭一場漫長的孤獨反抗……

  鏡頭前的沈巍坦蕩自在,信口拈來的妙語時常讓人拍案叫絕。在他自己的叙述中,他即便不承認,也完全稱得上是一個“大師”。是一個甘地式的人物,苦行僧般踐行著自己垃圾分類的生活理念。他的這種怡然自樂,我們理解、尊重,卻不應過分粉飾。因為這些浪漫的形式裡,包裹的卻是一個悲傷的內核。

  從沈巍與記者的談話內容中我們可以發現,童年與父親的隔閡在他心中留下了難以抹平的傷痛。可以說,他的一切違反常態的行為,都與自己的童年陰影有關。比如童年的貧困與父親對他讀書的厭惡,讓他從小就養成了偷偷摸摸撿垃圾賣錢買書的習慣;自己因為收集垃圾的怪癖被病休後家人的冷眼與不理解……

  從心理學角度看,本身道德水平比較高的人,往往面對他人的傷害時無法有效地排解壓抑情緒,所以往往就會選擇懲罰自己。從心理層面懲罰的,往往會導致抑鬱症;從肉體方面懲罰的,往往就會選擇像沈巍這種苦行僧般的生活。

  種種細節看下來,我們不難推斷:1.沈巍被病休絕不是單純的因為垃圾分類,他一定是在生活中表現出了明顯的偏執與反常,才會被認為出現了精神問題;2.26年漫長的撿垃圾生活,或許是為了踐行自己的垃圾分類理念,也可能是對原生家庭的一場漫長報複。

  如果沈巍未曾講述過自己兒時的遭遇,我們或許依然可以饒有興趣地去談論他精神的充盈與富足。但是當我們已得知故事內核是創傷,我們就不應該再去粉飾悲劇。說來也是,這世間或許浪漫本就不多,一個幸福家庭長大的孩子,應該是冒險家而不是苦行僧,一個在關懷與愛中老去的老人,他的歸宿,應該是天倫之樂,而不是風餐露宿……(來源:東方今報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評論員:陳思)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