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讓急診姓“急”不能止於分級
http://www.CRNTT.com   2019-04-26 21:40:56


  急診就診不再看“先來後到”,而分輕重緩急。據報道,5月1日起,北京20家設有急診的市屬醫院將啓動急診分級就診工作,將患者分為瀕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四個等級,優先處理較重病人,力爭為生命保衛戰把好“第一關”。

  急診,顧名思義是應急而設,也應以急為先。可由於缺少相應門檻,又遵循先來後到的排隊原則,“急診不急”的尷尬長期存在。有的門診掛號掛不上,於是退而選急診;有的看病已在下班後,掛個急診先看著;還有的雖然身體有疾,卻是輕症排在重症前……調查顯示,在急診就診患者中,非急症患者比例大約占30%-50%。長此以往,不僅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更會讓許多真“急”患者在排號等待的過程中錯過最佳診療時間。此番改革,讓急診回歸本義,可以更合理、高效地實現資源配置,不單是醫療制度上的突破,更是充分保障患者健康的暖心之舉。

  方式轉變是好的開始,可要將好事辦好并不容易。急診長期奉行的先來後到原則,雖會帶來種種弊端,但操作簡單、便於理解。相較於此,分級就診的制度顯然複雜許多,首先就涉及到一個界定的問題。如果說在流血暈厥等極端情況下,判定輕重緩急還比較容易,可面對頭疼腦熱肚子疼等看似尋常的症狀,又如何劃分病情級別?除了收治時病症的急緩,當患者病情劇烈變化時調整舉措能否及時跟上?諸如此類操作過程中的具體情況,想必在許多人心裡還有大大的問號。就目前來看,分診台的醫護人員似乎被推到了壓力的最前沿。患者并非專業人員,健康大事面前,都覺得自己情況更緊急,若是醫院對急緩、先後處置不當極易引發不滿情緒,衍生出不必要的矛盾。而且推行分級診療,意味著人為裁量空間的擴大,會不會因之再生出某種利益上的“灰色空間”,恐怕也需要在制度設計的過程中予以避免。

  理順分級制度,令其平穩運行,還需多番“求索”。其中一個關鍵,就在於要有一個合理客觀、令人信服的分級標准,以保證分級的科學、公平和安全,同時也讓“先來居後”的候診者理解。比如,有專業人士提出,可以先用專業儀器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采集,包括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以此為依據,醫務人員再結合患者的病史、症狀等,作出分級。此外,面對新辦法,難免會有患者不適應、不理解,這就要求相關機制更加公開透明,同時在宣傳上下足功夫。醫護人員多幾分耐心、同理心,勤介紹、勤解釋,患者、公衆才會對新制度多幾分支持。

  萬事開頭難,但讓急診姓“急”雖難必行。期待各方相向而行,讓好的制度真正發揮好的效能,使寶貴的醫療資源能用在刀刃上,讓生命通道綠燈長明。(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鄭宇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