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底綫”之上 不斷探求“更優解”
http://www.CRNTT.com   2019-07-02 22:26:02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標志著垃圾分類進入“有法可依”的時代,對於“新時尚”的推廣而言,無疑是一個新起點。

  有了法律這條底綫,再難推動的“老爺車”也能行進起來。人的習慣養成時間自然縮短、反彈的幾率減小,整套垃圾分類的運作體系也將更快得到完善。

  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實現垃圾分類減量,是一件需要久久為功、“慢工出細活”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對我們這座城市的居民來說,環保共識的形成、良好習慣的養成都需要一個長期過程;對我們這座城市來說,無論是前端的分類收運,還是中末端的回收再利用,抑或小到一個社區、大到整個城市的精細化管理,都需要方方面面人力、物力、硬件設施的投入,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

  早在六七年前,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公布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狀況調查報告”就顯示,98.9%的市民表示願意參與垃圾分類。但時至今日,基層幹部和老百姓們依舊在奮力而艱難地推動實踐。為什麼會這樣?從社會學角度理解,這是客觀存在的“集體行動困境”現象,即人人都知道做某件事情是好的,但理性的個人依然可能作出背道而馳的選擇,從而導致人人都無法享受行動帶來的好處。

  就拿定時定點投放來說,今年上海各小區實施垃圾桶“撤桶”後,就有居民表示反對,甚至在背人的地方,以隨意丟棄垃圾的形式無聲對抗。盡管“撤桶”的制度安排是倒逼垃圾分類有效實施的必要手段,符合社會各方利益訴求的“最大公約數”,但當執法者無法監管到私人生活領域,法律的觸角也難以伸進千家萬戶的垃圾桶時,底綫會變得脆弱。

  垃圾分類嵌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要破解集體行動困境,進而促成合力,每個個體身上具有真正值得激發的力量。處理複雜公共事務往往如此:“底綫”只是一條基本綫,底綫之上還有太多事可以做——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