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乘地鐵不外放聲音”是一種公共文明素質
http://www.CRNTT.com   2019-10-31 21:12:40


  近日,雲南昆明市交通運輸局舉行《昆明市城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修訂征求意見稿)》聽證會,將對乘客應遵守的文明乘車秩序相關內容進行增補,對不宜獨自乘車的群體進行明確。此次修改增加了不得在列車內大聲喧嘩、使用電子設備時不外放聲音的規定。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地鐵讓交通出行更加便利。在一個“流動的中國”,熙熙攘攘的地鐵,見證了許多城市的生機與活力。地鐵的高速、准時,給老百姓帶來了比公交車更好的出行體驗;然而,地鐵車廂人群更加擁擠、聲音更加嘈雜,降低了人們的出行品質。

  同一個地鐵車廂的乘客,有著不同的需求。有的乘客身心俱疲只想安安靜靜地休息一會,有的乘客卻有著打發無聊時光、排解孤獨寂寞的精神訴求;一些乘客缺乏規則意識與群己界限,習慣了自彈自唱、孤芳自賞,在地鐵車廂裡調大音量放音樂、看視頻,并跟隨著屏幕上情緒起伏,當真是爽了、痛快了自己,卻苦了、傷害了別人。

  公共空間只有每位乘客做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才能實現“美美與共”;如果每位乘客都自說自話,難免會出現“一地雞毛”的局面。不論是在地鐵上,還是在動車上,抑或在飛機上,總是有一些乘客會打破公共空間的安靜,將自己的愉快建立在其他乘客“不快”的基礎上;當這樣的失範行為得不到及時的約束和制止、得不到有效的規訓和懲罰,就會造成失範行為的傳遞與感染,最終導致“破窗效應”的上演。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提出了“文化資本”這一概念,即那些非正式的人際交往技巧、習慣、態度、語言風格、教育素質、生活方式,也在決定一個人的社會評價、社會認同乃至社會分層。一些乘客即使在物質生活“不差錢”,在地鐵上外放音也折射出他們精神世界的成色;精神家園建設“慢了一拍”的他們,在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事上暴露了自己文化品位與格調。

  地鐵車廂在本質上是一個小型的陌生人社會,乘客在年齡、生活經歷、興趣偏好、受教育水平、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著千差萬別;要想將這些差異化、個體化的“原子”凝聚成有序的整體,需要給所有的乘客塑造共同的行為規則,即他們需要認同與遵循的價值系統與規範系統,樹立“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規矩與邊界。“乘地鐵不放外音”契合公共利益和價值理性,有助於讓公共出行更有品質。

  地鐵車廂是否安靜,也關乎公共交通的質量;與其他乘客的提醒與勸阻相比,地鐵工作人員作為“吹哨人”的角色扮演不僅能够減少糾紛與衝突,也更有說服力。“乘地鐵不放外音”作為一種公共文明,需要更多的公衆參與。(來源:東方網 作者:楊朝清)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