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港府駐粵主任:我們就是粵港間的那座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28 10:05:39  


  如果需要用一個人來折射香港回歸十年“省港一家親”的話,這個人非梁百忍莫屬。在中信廣場71層,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主任梁百忍的這份工作已經進入了第五個年頭。

  如今,梁百忍把家安在了廣州,回香港反而成了度假。兩個兒子都在廣州讀書。和許多生活在廣州的人們一樣,他常常自己坐公交、搭地鐵,他說這樣更享受更舒服,可以掌握第一手資料。他這樣形容自己和自己帶領的團隊:“不是外交官,而是粵港間一座務實的橋樑。”

  在與記者的交談中,梁百忍輕鬆地向記者回憶起,2002年10月15日,在駐粵辦掛牌成立前的大日子裏遇到的尷尬。那一天是秋交會的開幕酒會,作為香港官方機構的代表,他被邀請在酒會上發表演講。這是他精心選擇的一次“亮相”。

  “我們一直在為駐粵辦的掛牌尋找一個時機,希望廣東省21個地級市都能知道我們這個辦事處,最後選擇在秋季廣交會這段時間,各地的官員都會來廣交會,剛好趕上他們的‘檔期’。”

  他特地追問了演講是用廣東話還是普通話,答復是都可以。但在現場,他發現與會的六個省的領導都是用普通話演講,他覺得自己用粵語不太禮貌,但普通話對於沒有準備的他,當時難度太高了。於是他上去只講了三句話:“對不起,我普通話講得不好,謝謝大家。”就下來了。從那時起,他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一年之後要流利地說普通話。

  這個目標他達到了。今天,坐在記者前面的梁百忍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關於工作:在廣東已經不再拘謹

  到駐粵辦工作之後,梁百忍首先要面對和習慣的是粵港兩地的差異,雖然這種差異看似微不足道,但如果不加以正視,就很容易引起誤解。舉例來說,香港人說“檢討”這兩個字,只是一個很“中性”的詞語,但如果在內地說“檢討”,情況便會嚴重得多。

  記者:您是香港駐粵辦的第一任主任,至今五年,對於香港回歸十年中,粵港合作方面,您個人體會前五年與後五年有什麼不同嗎?

  梁百忍:剛回歸的時候,有一個對“一國兩制”的演繹,大家都認為就是“井水不犯河水”,相互之間的交往是很拘謹的,很怕。我剛到廣州時,開展工作,介紹自己之後,別人就會說,是香港的嗎?那你找港澳辦,然後再過來找我。  

  隨著工作的開展,尤其在溫家寶簽訂了CEPA協定後,在演講裏面談到,“一國兩制”的含義是什麼呢?就是在一個國家的共同利益下面,發揮兩制不同的好處,為國家服務。這是個很高的要求,我聽到這一句話後很有感觸,駐粵辦工作如何開展?就是尋找為國家服務的“兩制”的最佳接合點,更有效地推動雙贏和多贏。並不是因為“兩制”,我們就不接觸不合作,不要怕“兩制”的不同。

  現在在廣東已經完全沒有這種拘謹了,粵港合作從2003年開始提高規格了。以前聯席會議是副省長和市長,現在是行政長官和省長,層次逐漸提高。

  ●關於生意:港人更願過來搞“三產”

  記者:2002年,您剛到廣東的時候,許多港商正面臨產業轉移的困惑,面對一些台商轉移到華東,大家都在思考廣東的競爭力是不是落後了?現在他們的想法怎麼樣呢?

  梁百忍:據廣東省外經貿廳統計,2002年以前,廣東有72000家港商,2006年已經達到了92000家,實際的數字是增加的。其中製造業的工廠維持在五六萬家,沒有太大的變化,增加的兩萬家要在服務業方面以及物流、貿易、人力培訓、零售方面。隨著泛珠合作的推進,現在有一部分產業轉到贛州、湛江。

  今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頭之年,廣東省面臨很多機遇。這裏要提一提香港出現的一個特別現象,那就是香港人對“十一五”規劃的熱議現象。

  以前,在香港出生長大的人從來都沒有討論甚至聽說過“五年”之類的規劃,對“十一五”規劃之前的都沒有瞭解。但現在許多香港人對“十一五”規劃非常瞭解,我認為香港回歸十周年,不論從現實還是從未來發展角度來看,香港瞭解和配合“十一五”規劃是很有標誌性意義的。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