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體制內”倒扁兩大關鍵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18 11:45:48  


  中評社香港9月18日電/《大公報》今天發表題為“體制內倒扁兩大關鍵”的署名評論文章,指出民進黨前主席、倒扁運動總指揮施明德表明,扁不下台,倒扁運動不會停止。施月前才動過肝癌手術,但他說,這是最後一戰,為此少活十年也值得。施的倒扁運動獲得了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及眾多泛藍人士以個人身分的支持。靜坐倒扁的參與者,有大約三成是綠營人士。很明顯,全民倒扁的態勢已經形成,台灣行將進入歷史性的時刻。

  文章分析,從台灣現行的“憲政”體制看,要在“體制內”達成“阿扁下台”的目的,人民力量和全民倒扁的主要作用是敦促,以公義、公理和道德敦促,包括:敦促陳水扁表現人類良知,自動辭職,避免政府空轉;敦促民進黨放棄“盲目護扁”,以人民利益為重,推動“二次罷免”,以“扁下蓮上”暫且穩定政局及安撫民眾;敦促美國表態,逼阿扁下台,令台灣掃除陰霾,重現生機。論“體制內”倒扁,民進黨和美國是兩大關鍵。

  所謂“體制內”倒扁,一是扁恪於形勢包括尊重民意或在民進黨內失去支持而自動辭職,一是在“立法院”提出罷免案並經三分之二多數立委贊成而獲得通過,按照“憲法”規定,陳水扁下台,呂秀蓮接任“總統”。但按扁的品性和行事作風,他不會“無條件投降”,至少要在他和他的家人可以免於起訴(例如由呂根據“憲法”第四十條予以特赦)的前提下,他才會辭職。百萬人反貪腐運動所顯示的人民力量,或者醞釀中十月份的大罷工,能否起到逼扁下台的作用,目前仍是未知之數。客觀地說,即使有此作用,社會成本也非常之高。有台灣學者指出,全台大罷工可能造成幾百億元新台幣的經濟損失。

  文章表示,社會成本較低的體制內倒扁,就是在“立法院”通過罷免案。此方式已試過一次,當時由國親兩黨聯合推動,於六月二十七日表決,一一九票贊成,零票反票,十四票棄權(無效票),未夠三分之二多數,罷免案不獲通過。為何沒有反對票?因為八十七名民進黨籍立委全體缺席。由此可見,能否體制內倒扁,民進黨的取向是一大關鍵,倘有二十九名“綠委”倒戈,則倒扁就大功告成。

  反對黨深知體制內倒扁阻力來自民進黨,所以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公開呼籲,由民進黨發動第二次罷免案,民進黨的回應是“絕無可能”。(親民黨已於九月十三日提出二次罷免案。)顯然,民進黨不理民意(扁的民意支持度已低於百分之十五,最低僅百分之五點八),其“盲目護扁”已達失去理智的地步。看來,民進黨對未來三次選舉,完全失去信心,不抱任何希望,因而才採取“盲目護扁”的失人心策略。更有甚者,民進黨還發動十萬人上街“挺扁”,擺出一副“藍綠對決”的姿態。倘民進黨真能動員十萬人,比之於靜坐倒扁的三十萬人和包圍“總統府”及玉山官邸的五十萬人也差了三至五倍,這也正是民意的反映。

  文章分析,倒扁的成功與否,另一關鍵因素是美國的態度。美國對陳水扁取態的指針表現得搖擺不定。六月九日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訪問台灣,會見陳水扁時四度稱呼其為“總統”。薄當時還婉拒呂秀蓮的求見。九月初,扁出訪南太平洋島國帛琉和諾魯,欲過境關島,最初被美方一口拒絕,後只同意回程時停留四小時,但不得有公開活動。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在答覆記者提問時,連“陳水扁”姓名也懶得說,只回答:“這是他的事,你可以去問他的辦公室。”從外交角度看,這種稱謂上的變化,由“總統”變為“他”,當然是美國對陳水扁本人的態度有了改變。以作者觀之,美國現時雖未明示或暗示支持倒扁,但不再為其“背書”以免給人“保扁”的感覺,這一立場十分明顯。美國對扁的去留至今未表態,只是未拿定主意罷了。

  美國的台海政策,乃是“不統不獨”,反對兩岸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美國將台灣視作“不沉的航空母艦”,是包圍中國的“第一島鏈”中最前沿和最重要的一環。陳水扁在這方面的表現,符合美方的預期,所以阿扁玩“終統”,美國最後也勉強接受了。至於阿扁及其家人的貪腐,在美國眼中無關宏旨,可另作別論。扁上台六年,其政績不管好壞優劣,在美國立場可以確定,假如阿扁下台,秀蓮上台,她雖是哈佛大學校友,也未見貪腐,但她的言行頗具“不確定性”,不易掌控,難免令美國產生戒心。民進黨高層有“恐呂症”,薄瑞光訪台不肯見她,相信都與此有關。

  說美國是倒不倒扁的關鍵,道理很簡單:假如美國也決定倒扁,不必親自出手,民進黨內自有人代辦包辦。誠如前文所言,只需動員二十九名黨籍立委“反戈一擊”,即可在“立法院’連同藍營立委將扁趕下台。只要美國有意,此事可以在半個月、一個月內辦妥。倒扁運動的進展如何,也包括了美國的取態,相信美國不會長期坐視不理。今年十月,很可能是台灣首次有“總統”提前下台的歷史性時刻。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