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台灣媒體成為倒扁的主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26 10:56:41  


  中評社香港9月26日電/《大公報》今天發表題為“台灣媒體成倒扁主力”的署名評論文章說,台灣“反貪腐”要陳水扁下台已成為民意主流,有更多的中立媒體加入倒扁行列,使倒扁也成為台灣媒體的主流。對“九一五圍城”,在風雨交加中民眾的精神風貌,透過熒光屏讓民眾看到和感動,同時又動員了更多的民眾參與其中。

  文章指出,九月十六日,在“台灣社”發起的挺扁集會中,有兩家電視台的主播台被綠營民眾拆毀,主播與記者被毆打。事件發生之後,引起台灣輿論的憤慨,台北市長馬英九也要求警方嚴懲兇嫌。不過,事件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社會與政治的層面而言,台灣媒體確實已成為倒扁的重要力量,讓民進黨高層感到頭痛。在“藍綠對決”的政治氛圍中,為取得觀眾支持,台灣媒體無一例外要在“藍”還是“綠”的光譜內選擇定位。由於歷史的原因,在民進黨上台執政後雖極力經營媒體,但是,“藍色媒體”在總量上仍會略勝於“綠色媒體”。而在施明德發起“不分藍綠”反貪腐的紅色風暴後,“反貪腐”要陳水扁下台已成為民意主流,有更多的中立媒體加入倒扁行列,使倒扁也成為台灣媒體的主流。

  根據最新民調顯示,已有六成二的人要求陳水扁下台。“九一五圍城”參與者,明顯呈現出這是跨黨派、跨族群、跨性別、跨階級、跨地域、跨年齡的群眾,在毫無組織動員的情況下,夜間風雨中以百萬人參與的氣勢,自發而主動地群集在台北。這起台灣民主運動史上令人震撼的事件,除了比例甚低的零星衝突外,可說是以理性開始,以和平結束。對這場無政黨背景的自發性的群眾運動,台灣媒體給予高度的關注與支持。對“九一五圍城”,全部電視台都進行了全程同步轉播。在風雨交加中民眾的精神風貌,透過熒光屏讓民眾看到和感動,同時又動員了更多的民眾參與其中。可以說,沒有台灣媒體的參與和支持,就沒有施明德領導的“紅衫軍”倒扁行動。

  文章表示,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傳播作為文化最普遍和最根本的屬性,無論對於人類的生產或社會活動,都具有重要的導向意義。從一九八八年開放報禁以來,迄今將近二十年間,台灣本來應扮演“公眾輿論”角色的媒體,隨著台灣的政治變遷而逐步走向“黨報”的回頭路。台灣的媒體不再滿足於善盡媒體作為公共領域的責任,而是成為黨同伐異的工具,落入台灣政黨對決的漩渦之中。媒體也和政黨一樣“區分藍綠”,這是台灣媒體生態最為特別的現象。這也是民進黨執政後大力整肅媒體,以圖全面掌控台灣媒體所造成的惡果。新聞自由是民進黨當年爭取民主的重要口號與目標。然而,執政後的民進黨,卻反其道而行之,通過人事布局、經費補助、公開打壓、玩弄權術等種種手法,加大對媒體的控制,使台灣媒體生態環境發生重要變化。陳水扁曾公開號召綠營民眾罷買《聯合報》。更為惡劣的是,民進黨還以種種理由數度搜索媒體總部、查扣刊物,控告記者,使新聞自由空間被壓縮,民主政治大倒退。

  在台灣媒體生態結構中,政府長期控制著一批所謂的公營或官方媒體,自然成為當局的宣傳喉舌。這也是民進黨在野時批判國民黨的有力武器。民進黨上台後,並沒有對公營媒體進行改革,放棄政府辦媒體的做法,還新聞媒體一個公正自由的空間,而是通過任用親信或親綠的人士掌控公有媒體,變為民進黨的宣傳喉舌。目前,台灣主要的公有媒體如廣播電台、電視台與通訊社等負責人,幾乎全由陳水扁的親信掌控。台灣“中央社”的董事長是前新聞官蘇正平,社長胡元輝及副社長兼總編輯劉志聰等,均是“血色純正”的綠色人物;台灣電視公司董事長是李登輝的女婿賴國洲,前華視總經理江霞是陳水扁好友。

  不過,從台灣媒體現實來看,民進黨違反民意與市場規律的“媒體綠化”政策已經失敗。二○○一年十月三日,曾在國民黨戒嚴年代為台灣人民發聲,要求民主改革的《自立晚報》,在政黨終於輪替,台灣走向徹底民主的時刻,黯然停刊;二○○六年六月六日,由綠營人士接手自軍方,出刊十年後的《台灣日報》,因為經營資金難以持續也宣布休刊。這兩份為綠營說話的報紙,在短短五年內先後停刊,足以證明在民主開放社會,民進黨主政後不可能再完全掌控媒體,媒體不因其言論或立場受到保護或壓制,台灣已經擁有較大的新聞自由。而在藍綠的政爭中,被稱為“藍派媒體”,如TVBS、中天、中視、《聯合報》、《聯合晚報》等,一向是批判民進黨的“在野媒體”,被定位為“藍色媒體”。而民視、三立、《自由時報》、《台灣日報》等媒體,因較具本土色彩,被稱為「綠色媒體」,言論較傾向民進黨。而兩者之間的媒體如台視、華視、東森、年代、《中國時報》等,因企圖開發中間路線卻得不到民眾與當權者支持,卻使收視率與銷售量節節下滑,成為藍綠對決下的犧牲品。

  文章指出,在台灣兩極政治和媒體相對開放自由的環境下,媒體作為第四權,成為各方政治勢力爭奪的對象和利用的工具。由於許多媒體表達的觀點、立場有其傾向性,因此被貼上各種政治標籤。但是,陳水扁忘記的是,在藍綠意識形態之上,台灣還有著被人們所共同認可的道理、法律與普世價值,像“禮義廉恥”。台灣這一波倒扁的揭弊潮,也是由媒體率先發動的。隨著去年十二月三日台灣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長三合一選舉的臨近,十月二十六日,TVBS《2100全民開講》公布了一張翻拍的照片,畫面上清晰可見高捷副董事長陳敏賢、台灣“總統府”前副秘書長陳哲男同遊韓國濟州島賭場的情形。這張勝過千言萬語的照片,使民進黨當局政商勾結的黑幕無所遁形。《2100全民開講》的揭弊強烈衝擊民進黨各地的選情,因此招來當局的政治狙殺。

  但是,陳水扁等人貪瀆不法的事情已如冰山揭開一角,開始崩塌。今年三月份以來,在國民黨籍立委邱毅打頭陣,與台灣媒體的大力配合下,台當局貪腐弊案被一件件揭開,終於引發了台灣在野黨的“罷扁案”與施明德倒扁的風潮。

  此外,民進黨執政六年來,台灣經濟不斷衰退,人民生活水準下降,而新聞工作者的生活與工作也深受其害。裁員減薪非新聞,縮減福利獎金成常態,工時因人數不足或身兼數職變得愈來愈長。

  陳水扁、謝長廷、蘇貞昌、呂秀蓮等民進黨諸公過去之崛起,與台灣媒體有著很大的關係。這些政治人物均是民進黨內善用媒體的政治老手,“陳清廉、謝機智、蘇幽默、呂正直”的名聲,大多由媒體塑造而成。但是,他們當權則一反過去,動輒就狀告媒體、關閉電視台、說媒體不公、要求媒體提供時段為其個人服務,反過來都成了媒體殺手。這究竟是他們變了?還是媒體自己變了?陳水扁居然說出,他最近不看報,不看電視,而且很快樂的阿Q一番。不過,是非曲直,黑白分明,社會、民眾、歷史是有公斷的,躲是躲不過去的。歷史的真理正如唐太宗所說:“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