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陳傳根“寫針集” 用針頭創作生命意義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5-05 00:40:07


陳傳根與作品《死亡伴隨重生》合影。
  中評社高雄5月4日電(作者 王麒勳)新銳藝術家陳傳根投射自身19年以來與疾病共存的情感,用5年來蒐集的7300顆針頭,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以對疾病的初期發現、理解、紀錄、接納與豁達等不同階段,分別作出《情書》、《不能說的秘密》、《死亡喚醒重生》、《最後的晚餐》、《生死邊緣線》五部作品,其中富含的生命教育意義曾被多名醫生提議在醫院展示並作為生命教材,這次集大成於新浜碼頭藝術空間,以“寫針集”向民眾一次展出。

  陳傳根在六歲發病,當時因莫名的消瘦與突如其來大量飲水等異常狀況被家人注意到,就醫後確認患第一型糖尿病,一張診斷書宣判了他日後注定與針頭共處,一天四劑的胰島素與血糖測量,讓他的指間與手臂因長期注射而出現硬繭,每日與其共存的他反思自身對於疾病的情感,故他將糖尿病擬人化,與它相遇、相處、結訂婚約、死亡等過程表現出來,作品中除了可以看出超凡的生命體悟外,也能感受到年輕藝術家熱情豐沛的創作能量。

  “我害怕的不是自己的疾病,而是害怕在其他人面前注射胰島素;黏貼一個個的針頭,我覺得自己逐漸克服心魔。”針頭至今陪伴陳傳根超過四分之三的人生,注射時別人的觀感是他最大的心魔,由於糖尿病的因素,殘留的尿液會在兩個小時內引發大量螞蟻聚集,《情書》一作就是使用針頭黏貼大量的螞蟻,呈現出幼時初診出糖尿病時的情境;《死亡喚醒重生》為長600寬65公分的作品,畫面上每行是一周注射的28隻針頭,每列為至今蒐集之60周目,藉由針頭上每日殘留的血與DNA呈現時間之於自我的連結。

  《不能說的秘密》被設置在展場入口處,外型為鏡面上的婚戒,用婚戒的虛像與實像詮釋自己與疾病間相存相依,帶出接受病徵並與疾病下婚約的潛在意涵。《最後的晚餐》是生鏽椅子上布滿針頭,旁邊的鐵碗內放置胰島素空瓶,看起來讓人怵目驚心,此番用意是提醒觀者,暮年時我們都有可能坐在椅子上仰賴著各種藥物過活,同時也意味著死亡前對藥品的連結與死亡的恐懼,《不能說的秘密》與《最後的晚餐》分別代表著接受患病後反覆的矛盾心境。

  《生死邊緣線》是陳傳根病情最嚴重時所創,在黑色保麗龍厚底壓印出針頭形狀,代表著化石被挖掘出的痕跡,並將其排列成點文狀,裡面藏著的訊息無法用任何方式轉譯,只能用眼睛去感受藝術家所傾訴的話語。

  陳傳根就讀研究所時下意識蒐集了多年的針頭,卻不知所以,受高雄師範大學教授李錦明的鼓勵,決定用自己患病以來最常接觸到的針頭創作出自己的寫“針”集,他不諱言受到幾位藝術家的影響,如藝術家石晉華《走筆》系列,與用生產育兒過程表現母親生心理變化的汪曉青,兩名藝術家同樣使用自己的生命歷程堆積出系列藝術作。

  陳傳根因自己是從小得知患病,所以較沒有過怨天尤人的想法,反倒是感激這個疾病讓自己能更為規律的生活,並且用力活著去感受生命的豐美,他強調自己仍會持續蒐集針頭3年,繼續完成《死亡喚醒重生》作品。

  陳傳根“寫針集”個展由於寓意良善且饒富生命意義,接連申請國藝會與高雄市文化局補助皆順利過關,承接展覽業務的新浜碼頭藝術空間藝術經理楊堯珺表示,新濱碼頭在年初時整理申請表單就將陳傳根個展列入首選,首先陳傳根使用了非常特殊的媒材“針頭”,來表現與疾病共處的歷程,在展覽中可以看到幾名糖尿病患者震攝於自己不經意丟棄的針頭,在五年內竟然可以填滿半面牆壁,其中熱情與生命力的展現在台灣都是難得一見的。

  陳傳根多年藏家陳小姐特地為個展由北南下,她表示看到作品的當下她幾乎無法呼吸,由作品中可以看出一個創作者的生命經歷,陳傳根確實為自己的疾病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存在意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