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全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5-06-11 17:26:39  


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談兩岸新局勢。 
  中評社香港6月11日電(記者潘星薇、陳巧聰)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今天在香港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談及連宋訪大陸後兩岸關係的新發展、『胡扁會』的可能性、台灣公投入憲、大陸對張俊雄接任海基會董事長的看法、王馬之爭等等,以下為專訪全文:

  記者:大陸怎樣評估連宋大陸行的成果,『胡連會』、『胡宋會』共識落實情況如何?

  章念馳:這里涉及到三個問題。首先,對於連宋的來訪,到底取得怎樣的一種成果,如何客觀評價。第二,這次來訪到底對台灣會產生多麼深遠的影響,也要有客觀的評價。第三,目前我們建立起來的共識,怎樣把它落實,也需要有一個過程。一般人對這三個問題的看法,還是比較模糊的。

  我認為連宋的來訪,有兩個成績。第一是超越了國共兩黨過去長期對峙的意識形態,為什麼雙方樂意如此,因為大家都意識到有共同的使命,就是反對台獨,這點跨越了國共兩黨半個多世紀的對峙,然後找到了共同語言,這在國共兩黨歷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另外一個是跨越了海峽兩岸長達半世紀以來的對峙局面。

  尤其是在民進黨執政以後,把台灣社會簡單地變成了兩種『色』,變成統獨的簡單選擇。台灣社會構築了這樣的一種意識形態的牢籠,使在野黨也走不出來,因為在野黨很長時間只能在它的遊戲規則里面,去尋找誰更愛台,最後就變成了一場比台獨的遊戲;一般的民眾更是走不出他們構築的這種意識形態的樊籬,一個把愛台看成是台灣的主體意識。

  而連宋這次來訪,無論如何,使台灣社會這種被建構起來的意識形態給捅了一個非常大的窟窿,使台灣民眾有了超越藍綠、超越統獨的一種新的選擇,使他們看到兩岸走共同發展、和平雙贏的道路,是更加愛台,更加代表台灣、代表兩岸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選擇。所以,(連宋大陸行)雖然暫時沒有改變台灣島內政治力量的對比,暫時也沒有改變統獨的結構,但是它無論如何使台灣民眾開始有了一種新的思索,這對於催生台灣社會的覺醒,無疑起著先驅、解放的作用。這種作用怎樣評價都不為過,因為這種作用需要時間發酵,最後變成社會的動力,改變社會的現實,需要時間,我是非常重視這種意識形態的改變。

  我覺得台灣問題的真正解決,是要台灣民眾自身的覺醒,我們所有的、其他的努力,只不過是催生台灣民眾對選擇自己前途、命運的覺醒。所以如果說台灣民眾還生活在強烈的意識形態當中,還生活在情緒化當中,還不能冷靜思考台灣與中國大陸這種共同命運,那麼說明解決台灣問題時機沒有成熟,需要我們做更多的努力,而不是更加的急躁。

  連宋的來訪,帶給台灣民眾的新的選項,毫無疑問,催生了台灣民眾的覺醒,這種力量是非常大的。一般人認為連宋來了以後沒有改變兩岸的基本格局,就覺得這種的來訪的意義有限,我覺得這樣的認識是不夠的。連宋來了和領導人達成了5項願景、6項共識,加起來11項,大陸將通過這些,對台灣民眾釋放一些新的善意,大概有八個方面,包括開放旅遊、學生的國民待遇、春節包機的制度化、貨運包機的日常化、國際空間、黨與黨談判的機制、建立經貿論壇等等。 

  現在很重要的是落實這些東西,現在已構成三大平台。一是黨與黨接觸的交流的平台,現在還沒發揮作用,我很希望這個平台能夠產生它的政治效應。當然這種平台的交流對話需要長期的積累;第二個平台,是建立經貿論壇,需要好好操作,這方面才剛開始,論壇要深思熟慮,提供可選擇的方案。第三個平台是兩岸農產品,國際空間,要有協商機制,現在還是隔空喊話多,表態多,還沒有協商機制的平台,很多層面,有公權力對公權力,行業對行業等等。

  我想平台的建立和這些問題的深化與解決,就是兩岸關係的著力點,跟過去比起來有些突破點,提供了一些載體。未來的兩岸關係將在連宋的來訪以後,進入一個良性發展的軌道,不應該操之過急,當然我們過度的把這些來訪說成兩岸關係的春天到來,那也是過分樂觀。但是,過分苛求(連宋)訪問,認為意義有限,那也是不算很客觀的評價。

  記者:台灣前行政院長張俊雄接任海基會董事長,能不能打開兩岸兩會溝通的管道,張俊雄有沒有機會到大陸和汪老先生見面?

  張俊雄先生離開行政院以後,他的最大願望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接任海基會董事長,這是他多年來一直想得到的一個位置,他對這個位置看得很重,幾年前我們就知道他有這個意願,直到辜老先生去世後,他正式就任。

  對他接任,我們一點都不意外,當時他跟陳水扁有這種默契,他離開行政院後有這樣的出路。從他希望去做,也表示他對兩岸關係還是抱有期許,我們希望他能夠真正利用這種機會,服務於兩岸、造福於兩岸。

  這幾天,他剛接任後所說的一些話,使我們感到非常失望,但也不意外,他畢竟是政治人物,在他的立場來說這樣的話也是可以想見的。

  問題是現在兩岸交流的模式已突破了海基、海協的交流模式,但我不等於說兩會的功能歷史性地結束。兩岸現在的交流跟十多年前完全不一樣了,當時在兩岸沒有其他途徑的情況下,兩會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現在我們有黨與黨直接談判制度,其他行業與行業協商制度,這就要求海基和海協需要有更大的視野和誠意,營造兩岸和緩的一種氣氛。時空、內容有了很多變化,我們不能停留在過去,觀察海基海協這唯一通道。

  我再重複一次,我們希望他能夠多做一些改善兩岸關係的好事,而不要堅持過分的意識形態。

  記者:汪老先生身體好嗎?大家都很關心他老人家。

  章念馳:汪老先生身體很好,但畢竟是90歲的老人,有這樣的身體是不容易的,這跟他始終有事業心支撐自己是分不開的。我知道他上星期還去逛上海書店,他總是第一時間掌握資訊。

  記者:海協會會不會作出人事變動?

  章念馳:這超過我回答的範圍。

  記者:今天台灣有報道說台灣總統府第一局局長趙麟5月20日前後密訪香港,稱這是為『胡扁會』鋪路,做一些前期工作,你對此有何看法?『胡扁會』的可能性有多大?

  章念馳:胡錦濤總書記的主張非常清楚的,他的整個對台思想已經在跟連宋見面時表達得清楚無疑。我們跟台灣各黨派的接觸和見面是有基礎和條件的,並不是像美國所說的是在沒有基礎和條件下見面的,所以我們不是求見面而見面,不是為見面而見面,而應該去創造見面的條件,如果俱備這種見面的條件,我想胡錦濤會樂意見面的。現在大家有一種推理,即見了在野黨就必定見執政黨,我想我們不拒絕和台灣執政黨打交道,但基本主張需要得到尊重。
  
  兩岸關係未來還會起起伏伏,甚至不排除在短期出現後退的這種可能性。看到兩岸關係順利發展而不高興的人,一定會為兩岸關係製造後退的事件,但不管兩岸還會有多少起伏,胡錦濤總書記指出了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四大方向,只要我們始持堅持,兩岸關係必然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這四個方向是:第一,政治上求同存異,過去我們政治上雙方過於堅持雙方原則立場,缺乏一種求同存異的雙贏想法。這次胡錦濤與連宋見面,充分體現了這點,體現了求同存異的高度靈活性。

  第二,任何時候必須堅持促進交流。現在台獨是一種自閉性的台獨,關起門在台灣宣傳自己的台獨主張,把台獨主張放大到極點,對此,交流是最有效的。磨平過去的創傷,建立信任的管道,不應因為誰執政,或者怎樣而生氣了,就中斷各種交流;相反,我們要擴大交流的管道。

  第三,在經濟上加強融合,走共同發展的道路,這不光是經濟問題,而且是兩岸民眾的一種溝通橋樑,是建立兩岸新的民族主義感情的一個載體;經貿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這種經濟的關係將影響兩岸的政治關係,所以要擴大交流,共同發展。

  第四,堅持對話與談判。只有堅持對話與談判才能使雙方改變思維,同時做出讓步,推動兩岸關係發展。

  胡錦濤總書記這四點是總結這麼多年來兩岸關係的經驗、教訓和規律,不管兩岸關係未來怎麼變,只要我們堅持這四大方向,兩岸關係必然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我想這是當前最重要的事情。

  記者:台灣任務型國大剛通過『公投入憲』,大陸怎麼看?會不會引起另一場危機?

  章念馳:這究竟會不會構成對我們《反分裂國家法》的直接的衝撞,這是兩岸非常危險的極點。對這個問題,中央是高度關注和高度重視的,我們正在認真的關注事態的發展。台灣修憲、大陸修憲,其他國家修憲是一種常態,到底這種修憲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就構成了法理台獨,這方面我們應建立什麼樣的一種鑒別、避撞機制?應研究。民進黨和國民黨贊成修憲,他們認為這次修憲是杜絕了修憲,一輩子不可能再修憲,因為要動員800萬人,3/4立委同意,的確是一個很高的門檻。但我們不會因為門檻高,而對法理台獨掉以輕心的。他們完全可以把修憲說成為台灣制定一部新憲法,可以做出不同的政治解釋。

  我們還是要跟台灣朝野溝通,站在對兩岸同胞負責的基礎上,真正消除這種修憲法理台獨給兩岸帶來的危險。我們並不會因為國民黨贊成修憲而口軟,我們在密切觀察中。

  事實上,台灣民眾和大陸多數人搞不清修憲,修憲是相當專業的問題。兩岸就此問題缺乏溝通協商的機制,這是尷尬的問題。到底在什麼情況下的修憲,是在我們認為合理預期的範圍,是符合台灣自身的需要;在什麼情況下的修憲,是超過自身的需要,而構成對兩岸的紅線的衝撞,需要專業人士分析研究,現在對修憲下任何結論,都是為之過早。

  記者:怎樣看國民黨党主席選舉及王馬之爭?

  這是國民黨的黨內家務事,不能多加評論;王馬之爭,我們不適宜發表看法。但我相信國民黨中要求年輕化的願望,一定會實現。國民黨重新找回自己的方向,成為一個真正的、有能力的在野黨,也一定能夠實現的。我非常佩服、敬重連戰主席在大家這麼挽留的情況下,毅然辭去他的職務,把國民黨交給新生的一代來領導,我覺得連戰做出了好的選擇。(全文完)        

  附:章念驰小檔案:
   
  大陸知名台灣問題專家,現任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台灣問題的研究。

  主要專著、譯著、論文與文章包括:《滬上春秋--章太炎與上海》,﹝台﹞三民書局,1995年;《康章之比較》,《探索與爭鳴》,1989年第6期;《論章太炎先生的學術成就》,《史林》,1990年第1期;《論章先生的醫學》,﹝台﹞《章太炎研究》,1991年;《論章太炎與東三省》,《史林》,1993年第4期;《章太炎與連雅堂》,《統一論壇》,1995年;《高屋建瓴,務實求進--論江澤民對台八條》,《解放日報》,1995年2月;《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共同繼承中華文化》,《文匯報》,1995年2月;《跨世紀的兩岸關系裡程碑》,《中國評論》,1998年第7期;《台灣問題日中關系的敏感點》,《日中關系研討會論文集》,1998年;《汪辜會晤之展望》,《上海對台工作》,1998年第10期;《跨世紀的兩岸關系再思考》,《東亞動態》,1998年第6期;《台灣“三合一”選舉結果及對兩岸關系的影響》,《東亞動態》,1998年第7期。等等。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