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陸惠台政策對南台灣影響或更大 |
中評社╱題:大陸惠台政策對南台灣影響推估 作者:丁仁方(台灣),南台灣兩岸關係研究學會理事長、成功大学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教授
作者指出,大陆31項措施一改之前在台灣推動促統工作的方向,而把兩岸交流的主要場地從台灣拉到大陸,在未來數年內如果31項措施是大陸對台最主要的舉措,沒有再提出之前對南台灣差異化的做法,原先的“三中一青”、“一代一線”則會有不一樣的面貌。未來31項措施對南台灣磁吸效應可能比中北部更大。
一、前言
南台灣在過去數年曾經被中國大陸當局刻意拉高交流地位,從2011年對台工作會議提出“向南移、向下沉”之後,2013年涉台部門又提出“三中一青”(中南部、中小企業、中下階層)的指導方向,2017年初再提出“一代一線”(青年一代、基層一線),南台灣在兩岸關係中的地位與角色一度大幅提升。然而民進黨2016年5月在台灣全面執政之後,兩岸官方協商機制中斷,兩岸交流大幅緊縮,雖然大陸官方對台灣民間的交流仍然保持活絡,但隨著民進黨政府對大陸官方人士申請赴台交流限制越趨嚴格,涉台部門難以到南台灣基層擴大民間交流工作,再加上中國大陸官方限制與民間自發性地減少到南台灣進行參訪交流,之前中國大陸涉台部門所提出的對南台灣加強交流方向,不可避免地受到相當的衝擊。
2017年下半年以來,兩岸關係持續緊縮,中國大陸當局促統反獨軟硬兩手作為越發強勢,各種促統政策不斷出台,去年5月10日國台辦公佈了五項便利台胞措施,今年2月28日再由數個部門共同公佈了全方位覆蓋的《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31項措施),都可看出中國大陸促統的力度不斷加強。目前大陸各省、市針對31項措施出台的施行細則為數尚且不多,而且相關措施及落實規定目標重點都放在赴陸台資、台胞,沒有對南台灣有一些差異化的做法。以下本文主要關注焦點仍在台灣內部造成的衝擊,從現有各方反應試推估31項措施對南台灣的可能影響,提供給關心南台灣與兩岸關係發展的各界人士一些觀察角度。
二、台灣各界對31項措施的回應
31項措施總共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積極促進在投資和經濟合作領域加快給予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總共有12條;第二部分是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總共有19條。國台辦發佈31項措施之後,在台灣引起各方不同的反應。以下分三部分說明,首先是民進黨政府的反應,初步包括一些政治宣示及因應方案,大概以批判性及防禦性居多,之後朝向單向限制頒佈禁令。其次,是台灣民意的一般反應,主要是參考兩個民調機構所公佈的數據。最後,是31項措施標的性產業的反應。
1.民進黨政府的反應
31項措施公佈之後,各界多以31項惠台措施稱之,陸委會第一時間沒有針對性的回應,行政院長賴清德則在3月6日於立法院答復民進黨立委質詢時表示,不管是92共識或是其他方式惠台,本質上是利中政策,“最後目的是併吞台灣,國人要清楚這點”。他也表示台灣因應中國惠台31項政策有兩層面,一是務實層面,另外是策略層面,行政院已由副院長成立專案小組檢討。專案小組在經過數天的研議之後,16日由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親自主持召開記者會,代表行政院正式回應31項措施。施俊吉於會中表示,中國大陸提出這些措施之目的是從台灣引進技術、資本及人才,協助中國大陸解決其經濟發展所遭遇的困難;31項措施中,屬既有措施者14項,擴張性措施者10項,新增者7項,政府將嚴肅面對,務實因應,“涉及我國公權力之運作,對可能影響國家安全及傷害人民基本權益的措施,維持禁止,防止可能的負面衝擊及風險;屬於正常交流者,不會改變”;針對31項措施,行政院提出“優化就學就業強化留才攬才、維持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優勢、深化資本市場與強化文化影視產業”4大方向及8策略以為因應。從行政院所提出的對應方向可以看出,目前台灣政府因應的主要策略是加強攬才留才及改善台灣投資環境增加競爭力。
陸委會另在4月2日邀集相關機關商議“因應中國大陸對台31項措施專案小組”運作機制,該專案小組以陸委會委員為主要成員,工作重點在關注對岸相關措施的落實情形及對台影響,並定期蒐集、監控與追蹤研析相關資料,提出專案小組研析報告,主動對外說明。4月底陸委會正式行文到全台所有大專院校,明文要求公私立大學專任教師,未經許可不得參與大陸各項國家基金及研發計畫,現職公私立專任教師,不得應聘赴中國大陸任教。此一做法顯示,台灣官方已經朝向單方限縮交流的方向推動,避免31項措施的影響持續擴大。
2.台灣民意的一般反應
31項措施發佈之後,有少數幾個長年發佈民調數據的機構,公佈了針對性的調查,以下引述其中兩個較有代表性的民調數據。
首先,遠見雜誌在三月中公佈了一份關於惠台措施的民調,並提出一大隱憂及三大警訊,其中,最大的隱憂是人才流失,高達71.5%受訪者同意31項措施將造成台灣人才流失,不同意者僅24.8%;交叉分析發現,泛藍同意比例為73.6%,泛綠民眾也高達67.5%。三大警訊則是:第一,民眾對政府面對惠台措施的應變能力,信心明顯不足,高達68.5%沒信心,而且不僅泛藍沒有信心(高達89.5%),連泛綠民眾也缺乏信心(48.1%)且高於有信心者(46.3%);第二,如以地區分析,產業重鎮—桃竹苗地區,不僅願意到大陸發展占比超過半數(50.3%),另外,認同大陸對台友善(40.4%)、及認為惠台措施對台灣有好的影響(40.6%)、對穩定兩岸關係有幫助(61.4%),比例均為全台各區域之冠;第三,過去被認為最支持民進黨的年輕族群(18至29歲),不僅認為大陸對台友善的占比,在所有年齡層中排第一(40.8%),也是到大陸發展意願最高的族群,高達近六成(59.6%),在31項措施公佈後,更有61.6%會增加到大陸發展的意願。
偏綠的民意基金會在3月19日也公佈了一項調查數據,其中有部分問題問及31項惠台措施,結果有41.9%受訪者同意31項措施,乃“中共統戰花招,對台灣沒有實質好處”,但也有30.1%的人正面看待,認為那是“中共善意行為,有助兩岸關係改善”,28%表示沒意見、不知道、拒答。比較特別的是,民意基金會刻意公佈了幾個交叉分析數據,首先,從年齡層分析,調查顯示,年紀越輕的人對31項措施有正面反應的比例越高,例如:在20-24歲的人當中,四成三認為那只是中共的統戰花招,但有四成的人覺得那是中共的善意行為;相對之下,在65歲以上的人當中,四成的人認為那是中共統戰花招,僅有一成八認為那是中共的善意行為。第二,教育程度愈高的人似乎對31項措施有較正面的解讀。例如,在所有大學及以上教育程度者中,四成二認為那只是中共統戰花招,但有近三成八認為那是中共善意的行為;相對之下,在小學及以下教育程度者中,三成五認為那是中共統戰花招,一成認為是中共善意行為。第三,在社會階層方面,中等階層和中上階層似乎對31項措施有較正面解讀,例如,中上階層有四成二認為那是中共統戰花招,但是有三成八認為那是中共善意的行為;相對之下,中下階層有四成二認為那是中共統戰花招,但只有三成認為那是中共善意的行為。從這些交叉分析的數據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即便是綠營所做的民調,台灣年輕族群相對肯定31項措施,而且教育程度及社經地位越高者,越能正面解讀。
3.標的性產業的反應
31項措施內容針對金融、教育、文化、醫療、影視等多個產業,加上財稅、土地優惠,及開放台資參與重大計劃及台胞專業證照考試等一般規定,對於相關標的性產業造成一定衝擊。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2月底在記者發佈會上稱,31項措施有三大特點:“一是此次出台的各項措施圍繞國家重大行動計畫和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專案等,為台企台胞提供與大陸企業、大陸同胞同等待遇,例如台資企業參與‘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畫適用與大陸企業同等政策;二是量身定制,《若干措施》起草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台資企業和台灣同胞的特殊情況和需求,回應台企台胞的普遍關切,提出針對性強的解決辦法。例如繼續在中西部、東北地區設立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鼓勵台資企業轉移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在廣電影視節目方面擴大市場開放;三是受益廣泛,《若干措施》涵蓋產業、財稅、用地、金融、就業、教育、文化、醫療、影視等多個領域,開放力度之大、範圍之廣、涉及部門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將切實擴大台企台胞特別是基層民眾的受益面和獲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