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趙春山:賀《中國評論》20歲生日
http://www.CRNTT.com   2019-01-28 00:08:42


  中評社╱題:賀《中國評論》20歲生日 作者:趙春山(台灣),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專任教授、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顧問

  一、我與《中國評論》

  《中國評論》月刊創刊20週年,副總編輯羅祥喜先生要我寫點什麼,坦白說,我也不知道該寫些什麼。因為,我不像徐博東教授那樣,他和《中國評論》有如此長時期的“不解之緣”,和社長郭偉峰先生有如此深厚的革命感情;我是“交淺不足以言深”,衹能利用這個篇幅說些我和刊物主事者的因緣際會,回顧過去20年的兩岸關係變化,以及《中國評論》和《中評網》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做出的貢獻。

  首先,我確定在《中國評論》創刊前,就和偉峰、總編輯建閩、祥喜等人見過面,但真正有來往是我接觸這本刊物以後。說起來還要感謝它的牽線,讓我有機會交到這幾位朋友。

  《中國評論》的催生者是已故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先生。汪老對兩岸的貢獻眾所周知,1993年4月在新加坡舉行的“辜汪會晤”,揭開了兩岸關係歷史的新頁。汪老一生閱人無數,個人也有幸在嚴安林教授的安排下,兩度到上海專程向他請益。汪老決定讓偉峰承擔重任,真是託付得人。偉峰為人豪爽,能言善道,雖敢言人之不敢言,但總能抓住重點,可說“立場堅定、態度柔軟”。偉峰點子不少,記得有一回我請教他有何突破兩岸僵局之道,他答說恢復《國統綱領》即可,言簡意賅,令我印象非常深刻。我雖在學校任教多年,但也長期在媒體兼差,算是“半個新聞人”吧,所以知道偉峰有一隻敏銳的“新聞鼻”。例如,在2015年11月“馬習會”成功落幕的第一時間,《中國評論》和〈中評網〉就透過新聞報導、座談、專文、評論等各種形式,把相關資料彙集成冊。我也在第一時間呈給馬總統參考。中評同仁動作之快、效率之高,連馬總統都感到驚訝。相較之下,兩岸這麼重大的事件,在台灣,不要說民進黨,就連當時執政的國民黨,反應都像是“船過水無痕”,感覺未曾發生一般。

  雖然在業務上和建閩較少有來往,但我經常拜讀他的大作。建閩的文字深入淺出,對形勢的判斷很周延也很客觀,我從中學習了很多。

  祥喜給我的印象是話不多,看起來有點羞澀,但做起事來腳踏實地。我知道他在台灣長期做過調研,認識的朋友比我還多,知道的事情也不比我少;但他總是願意傾聼別人的意見,我想參加過中評座談的學界朋友,都會同意我對祥喜的觀察。

  二、二十年海峽兩岸與國際環境的變遷

  20年是個不短的歲月,中國走過這20年,可說滄海桑田,內外環境都發生了許多改變。

  在台灣方面,從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到現在執政的蔡英文,歷經了一次又一次的政黨輪替。台灣內部情勢,無論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了重大的變化。其變化的程度和速度,連我們這些“在地人”,都常常覺得難以跟上腳步。

  1996年台海危機後,李登輝提出了“戒急用忍”的大陸政策思維,意圖削弱與大陸的經貿關係;1999年7月,他更提出“兩國論”的說法,導致中共宣佈中斷兩岸兩會的協商。李登輝如何從宣佈《國統綱領》的“統派”,在一路往獨的方向歨,這個心路歷程的變化,恐怕衹有蓋棺才能論定;2000年民進黨首次取得執政地位,陳水扁為內外形勢所迫,確實想要改善與大陸的關係。例如,他在“520”就職演說中,特意提出“四不一沒有”的主張,即“不宣佈台獨、不更改國號、不推動統獨公投、“兩國論”不入憲,以及沒有廢除“國統會”和《國統綱領》的問題”。在兩岸經貿政策上,陳也調整前任的“戒急用忍”,改以“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取而代之。但2002年8月扁提“一邊一國論”後,中共遂於2005年制定《反分裂國家法》。2006年1月,陳水扁進一步在大陸經貿政策上改弦更張,提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消極說法。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採取兩岸“和解制度化”政策,雙方陸續簽署了包括ECFA在內的23項協議。2015年11月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的會面,使兩岸和解關係達到了最高峰。本人有幸躬逢其會,在新加坡以觀察者身份,見證那歷史性的一刻。2016年民進黨再度取得執政地位,蔡英文雖強調以“善意不變、承諾不變,不會走回對抗老路、也不會在壓力下屈服”的處理兩岸關係原則,試圖維持兩岸現狀,但對岸因蔡拒絕接受“九二共識”,關閉了兩岸所有的協商管道。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