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安邦收購紐約華爾道夫酒店(法新社) |
中評社香港7月5日電/習慣翻閱報紙金融版的人可以知道,中國買家參與并購和收購活動正變得越來越司空見慣:美國迪羅基公司數據顯示,從2014年4月至2015年,中國買家共進行28起并購,所涉金額至少達10億美元,相比之下2005年只有兩起。
美國《華爾街日報》6月27日載文《并購與猜疑:中國在美國》,文章說,有些人一直對中國人的并購動機持懷疑態度,他們只把目光放在一小部分(8.5%)失敗的并購案例上。然而現在聰明的做法是放下這種偏執,重新看待中國買家,評價他們作為競爭者和公司外國老板的行為和表現。
中國經理人的海外并購,并不是其國家授意下的對西方戰略資產“用心險惡”的進攻。他們只是想拓展海外業務,因為隨著全球經濟放緩,依靠公司自身有機增長已經十分困難。中國經濟曾經一心搜尋自然資源,助力出口導向的制造業發展,如今中國公司卻渴望得到高價值的品牌,可以滿足國內日益成熟的消費者的需求。
對於中國公司來說,目前國內國外的金融和監管環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利於開展并購活動。最近幾年,中國人民銀行放鬆銀根,把一年期貸款基准利率降到4.35%,對國內銀行准備金率要求降到17%。在這個背景下,開展并購活動的時機再好不過。
中國開展國際并購和收購的經歷相對較短,但這不是制造恐慌的憑據,不應懷疑中國買家有不可告人的動機。每當有外國公司收購國內企業,如外國在美投資委員會等機構總是會與國家安全聯系起來。事實證明,它們在阻止或嚇退自認為有問題的收購活動方面很有效率。從2009年至2014年,外國在美投資委員會共收到562份收購申請,對其中220份申請進行了深入調查。60項交易遭到撤銷,其中一項被禁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