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29日電/儘管謝長廷一再定調香港行是學術交流,但比起去年的“開展之旅”,從基金會董事長個人訪問,轉變為帶領民進黨九位各派系“立委”的訪問團;無論如何,謝長廷此行已替民共交流掘開第一道缺口。
中國時報報道,去年謝長廷首度破冰登陸,台灣高度關注,幾乎媒體都全程緊跟。但這趟來到香港,可能是第二次不再新鮮,也或許是學者交流激不出“重鹹”,媒體熱度冷卻不少。但此行的意義,比起開展之旅有過之而無不及。
過去,中國方面對於民進黨有個不成文的潛規則,就是綠營人士不得以團體形式在當地舉辦會議,只能以“個人(三人以下)”方式進行。但這次謝的訪問團,三十多人里,有九位是“立委”,三位市議員,一位前“立委”,及一位黨中評委。光就人數、背景來看,就已是突破昔日“不被允許的禁忌”。
同時,孫亞夫與董建華,雖是以海研中心主任、前香港特首身分接待,但兩人目前終究是具有官方身分,這可視為一種善意。
換言之,即使民共黨對黨的交流,短期內仍無實現的可能,只要此次會議不出大意外,未來民進黨若出現第二組、第三組訪問團前往中國大陸或香港,也都不足為奇了,等於啟動另類的民共“二軌交流”。
更重要的是,謝的香港會談,要在兩天內舉辦五場研討會,雖然頂多只能算是各抒己見,談不上解決差異。但即便如此,終究是證明雙方能在差異中進行交流;同時,眾多綠營黨公職的集結登港,某種程度當然能被視為代表“民進黨”。
因此,無論這趟學術對話的結果如何,都已算得上是寫下民共交流的首頁。縱使過程中沒有太多火花,但行動上的意義,是遠大於提出了哪些論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