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胡偉星 |
中評社廈門9月24日電(記者 鄧冠英)香港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胡偉星9月22日出席“第五屆台灣研究新跨越學術研討會”發表觀點指出,兩岸在南海問題上合作有很大必要性,雖然有困難,但絕不是沒有合作空間。
胡偉星表示,南海形勢出現許多新變化,兩岸合作有新的機遇和挑戰。兩岸可以在南海合作上採取循序漸進的步驟,建立互信,發展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為此,他提出了五項具體建議。
第一,在不涉及政治和主權議題情況下,兩岸可以先在功能性問題上合作,例如在經濟文化領域,海洋環保、科學考察、油氣資源開發、海上污染處理、海上搜救、漁業資源保護以及海上救助、航道安全維護等方面進行務實合作,並簽訂具體協議,或者簽訂類似ECFA的框架合作協定,以促進務實合作的展開。
胡偉星說,正如台灣專家宋燕輝所言,南海問題兩岸要不要合作,怎麼合作,在哪裡合作,何時合作,誰來合作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大問題。兩岸在功能性問題上合作,可以降低政治敏感度,更易操作。兩岸可以共同探勘,合作維護海洋資源,兩岸石油探勘合作可以擴展到南海,在海上緊急救難合作方面也可以簽訂同金門協議一樣的協定。
第二,解決了如何合作的問題,誰來合作也就迎仍而解了。胡偉星說,兩岸合作可以發揮民間組織NGO和行業協會的作用,讓民間先行,推動政府。效仿國際關係中的“二軌”模式,先由民間組織商談出大致合作領域,再邀請兩岸有關部門人士參加,結合實際情況,談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兩岸民間合作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包括共同開發、共同探勘石油、共同調查漁業資源、環境保護、氣候變遷、颱風等大大小小氣候對南海區域的影響等,政治敏感性低,多可以做。對於這種合作美國雖然擔心,但是沒有辦法去批評。兩岸漁業合作目前有小規模在做,但是官方不方便介入。兩岸民間合作零星而沒有延續性,但是有些事情可以不約而同、高度默契,不需要正式協定,久而久之會形成兩岸海洋合作的新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