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30日電/山東女孩徐玉玉遭遇電信詐騙,被騙近萬元後傷心欲絕,心臟驟停而死。雖然幾名參與的犯罪嫌疑人先後落網,但是此事不得不讓人重新審視電信網絡詐騙的危害。記者日前前往安徽省反電詐中心,看一線反電詐民警深刻剖析電信網絡詐騙案件背後的黑色產業鏈。
據反電詐中心民警介紹,最近大學生被騙比較典型的案例有“洪水補貼”騙局和騙子冒充“公檢法”,稱某學生涉及一起刑事案件,現在需要對其賬戶進行凍結等方式騙走學生的錢。民警告訴記者,無論是領取補助,還是冒充公檢法,都不算是很高明的騙局,為何卻有人頻頻中招呢?主要是因為學生警惕性比較低,也沒有多少社會經驗,往往比較容易中招。統計發現,學生被騙的方式,大致包括,網絡兼職、冒充公檢法、領取補助、開學機票改簽、偽基站短信中獎或者銀行網頁升級、網購點擊了含有木馬病毒的鏈接、網上辦理信用卡、冒充熟人等詐騙方式。
其中隱私被洩漏是很重要的方面。近日,合肥警方破獲一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犯罪嫌疑人何某、胡某二人共非法出售公民個人信息達8萬多條。省公安廳反電詐中心民警介紹,大部分不法分子通過搜索,網上購買個人隱私;民警介紹,詐騙團夥分工明確,資金不過夜,有專門負責轉移賬戶和取錢的團夥。一旦騙取的錢到了一級賬戶,他們會有專業的團隊立即轉移到二級賬戶,如果數額巨大的話,還有三級賬戶、四級賬戶……直至把這些騙取的錢完全分解到數額不等的幾百個賬戶中。除此之外,第三方支付平台和POS機消費都是快速“洗錢”的方式。一旦報警不及時,這些錢往往會在幾十分鐘內被全部轉移。這些銀行卡屬於“實名不真名”。往往是通過網絡購買,或者在社會上以幾十到幾百元不等的價格,從學生或者農民或打工者手中購買。另外,170、171號段被稱為“虛擬運營”號段,屬於民營運營商,無法真正做到實名制,所以被犯罪分子廣泛利用。民
警方提醒,針對即將上大學的新生,學校和家長做好提醒工作;接到陌生人電話,一定要找到家人或者朋友求證;平時多從警方的官方微信、微博了解更多動態信息和案例。
(來源:央廣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