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12日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首份《施政報告》貫徹其新風格,少作政治方面的糾纏,不急於推動政制改革,把重點放在務實改善經濟民生,當中包括不少突破傳統思維的創新策略,至於土地不足的老問題,卻難言短期內可解決。
星島日報今天社論說,林鄭月娥沒有明言任內是否不推行政改和就《基本法》廿三條進行本地立法,重申一切要待社會氣氛改善,才會處理。她並以昨日出席立法會時部分議員對她的不禮貌對待,作為目前氣氛不宜的證據。
以現階段的行政與立法機關的關係,重推政改只會導致又一輪激烈爭議和社會空轉,單是高鐵西九總站一地兩檢,已經是對兩者關係的嚴峻考驗,一地兩檢時間緊逼,不能不議,廿三條立法和政改,則可以有較長的等待時機空間。
這個時機,要待社會願意就這些敏感議題達成共識,要凝聚社會共識,政府需要積極回應社會各方面的訴求,改善氣氛,減少對峙,不讓政治爭議損害經濟發展,延誤改善民生。
應付新開支 須做大個餅
林鄭月娥以公共交通費資助,作為《施政報告》其中一個創新例子,這項可令二百萬市民受惠的新政,脫胎自民間要求政府把所收港鐵股息用來減輕市民車費負擔。
過往政府覺得這種專息專用的做法離經叛道,現在政府卻願意從這個出發點思考,結果決定由庫房直接津貼,受惠者不限於港鐵乘客,還擴及其他交通工具,並且與八達通公司研擬出一套方便市民的津貼方法,既符合一貫的收入統歸庫房分配的做法,又達到利民的效果。
這種融匯創新與傳統的做法,同樣見諸當局打破慣例推出兩級利得稅,但是堅持維持簡單稅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