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2日電/看過10月22日中國青年報教育圓桌版上的《基層教師招考問題不少》文章後,筆者覺得該文的作者指出了問題症結所在,卻給錯了藥方。
基層教師招考時,對報考者專業對口要求不高、重點高校畢業生數比例低、職業認同不熱情、招考環節設置不科學等問題確實都客觀存在,某些方面或許有改善的必要。但解決這些問題不能就問題談問題,而要有更多現實和長遠的考慮。
在基層教師招考數量遠遠不能滿足教學需要時,要求提高教師從業資格的門檻,只會進一步加劇當下的基層教師招考荒。
目前,各地的教師資格考試之所以通過率相對較高,或在招考教師時降低標準。這一方面固然跟考試內容和形式等有關,但顯然也有不得已而為之的一面。就目前的招考條件來說,還沒有足夠多的人來報考以便於選擇——如果還左一個關卡右一個門檻,優中選優,必然無人配合,這就純屬成了自娛其樂了。
在筆者任教的地方,出現過某校一些教師崗位招考後無人報名應聘,或達不到規定報名人數,不得不取消招聘崗位或調整縮減招聘崗位人數的現象。而筆者在山區支教時,一些在當地進入基層教師招考面試的應聘者,放棄面試、面試通過後放棄崗位等現象也屢見不鮮。
筆者認為,目前的重點應是在保證招考教師必備基本教育教學技能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掘他們的職業熱情和潛力並提高崗位吸引力。
在基層教師招考時,重點院校畢業生人數較少比例偏小,這可以理解,也很正常。大多數重點院校畢業生對自己職業前途和未來的要求更高,如果落在基層,心不甘情不願,估計也很難在基層學校扎下根來。從市場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看,優質資源的稀缺性,也決定著他們必然是向著沿海向著繁華的都市流動。
而專業對口與否在一些基層學校,尤其是小學階段並非關鍵症結。以為非師範生的專業五花八門就不能勝任教學工作,這是一種歧視和偏見。非師範或非專業的入職教師只要有相應的職業熱情和自學能力,經過初步教育教學技能培訓,也能在較短時期內通過教學相長和磨合錘煉,快速成長為一名合格乃至優秀的中小學教師。
正應了那句話:人要是行,幹一行行一行,一行行行行行。不同專業和學科的素質能力間,也有觸類旁通、融合互動的關係,許多名師的原始學歷和專業,與現在其教學崗位專業不對口的現象更是客觀存在。眾多專業不對口的教師在其平凡的崗位上同樣取得了不俗的業績,支撐著基層教育的大廈。
基層學校的教學工作很難做到教師、專業、崗位的一一配伍和固定組合,經常是哪個崗位需要就去哪兒,哪個專業教師有富餘就轉崗改行教。這不理想,卻很實際。那種一專定終身的教師成長發展和工作安排固然是光明大路,卻不是唯一的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