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9日電/證券時報發表記者羅克關文章稱,去年底開始,為了扭轉信用收縮過快的勢頭,引導利率下行成了貨幣政策實操中的核心抓手,市場一度也引發了央行會否降息的遐想。然而截至目前,央行的公開表態中一直將引導實際利率下行和推進利率市場化並軌結合起來,不久前在1月份金融統計資料解讀吹風會上,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也再次強調了這一策略。
但有意思的是,很多市場人士注意到了,在如何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表述有了一些細微的變化。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改革完善貨幣信貸投放機制,適時運用存款準備金率、利率等數量和價格手段,引導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投放、降低貸款成本,精准有效支援實體經濟,不能讓資金空轉或脫實向虛”。
一些觀點認為,將利率和準備金並列提及,意味著未來降息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特別是在當前政策著力引導金融機構將資源投向小微企業,並要確保小微信貸增量價格持續下降的情況下,光靠在公開市場操作上引導資金成本下行力度還是不夠的,這無法覆蓋銀行系統將資源投入小微信貸帶來的各種成本。記者在和銀行界人士交流時,類似的看法並不鮮見。總體來說,國有大行在資金成本上有比較強的優勢。但是,在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市場上比較活躍的股份行和部分中小銀行,卻在成本上面臨比較大的壓力。
那麼按照央行的策略,這個問題在未來金融市場利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完成並軌之後能否得到有效的解決呢?利率並軌首要的任務,是將整個社會的利率基準從存貸利率向金融市場利率過渡,以適應未來貨幣政策調控機制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商業銀行面臨的成本收益實際上是不對稱的。
舉個例子,如果存款基準利率取消了,商業銀行為了維持存款是不敢降價的。但在資產端,如果取消了貸款基準利率的保護,那麼不管未來貸款合同中的利率條款參照什麼來確定,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利率都能夠很容易地傳導到其中。當前,雖然央行已經完全放開了貸款利率上下浮動的限制,但因為貸款基準利率還存在,現實中絕大部分的貸款合同也依然以此為錨來確定價格。整體來說,商業銀行在並軌完成之後,成本壓力上行的概率是大大高過下行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貨幣政策的目標是引導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投放,並降低貸款成本,那從短期來看,推進利率並軌在很大程度上會形成與之相反的效果。當然,從中長期來講,如果商業銀行能夠轉變現有的經營模式,從傳統的“以存定貸”享受息差保護的狀態下跳出來,積極向“資產驅動負債”模式轉型,消化改革帶來的成本壓力不成問題。從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看,這一步利率市場化的並軌也必然會帶來銀行業新一輪的洗牌。
文章提出,那我們能不能暫緩推進利率市場化,繼續在現有框架下直接降息來完成引導全社會資金成本下行的目標呢?坦率地說,這麼做也有成本。因為銀行賬上的存量貸款合同大多數是參照貸款基準利率來定價的,特別是中長期貸款。如果選擇降息,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已經拿到信貸支援的存量客戶,而不是尚需銀行傾斜資源予以支援的增量客戶。
因此,如何權衡短期和長期的利益,並在當前的宏觀環境下平衡好改革和穩定的關係,是未來一段時間里整個貨幣政策框架面臨的最大挑戰。保留動用利率手段來解決問題的選擇,這是更為務實的策略。引導資金價格下行和推動改革並不對立,這只是同一個問題的不同側面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