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武漢地鐵2號線站點冠名權公開拍賣,專業從事鴨類、鵝類、鴨副產品和素食產品等熟鹵製品生產的企業“周黑鴨”以500萬元拍得江漢路站6年的冠名權。近日新的站點標識公布,引起熱議。
眾所周知,地鐵屬於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沿線站點與機場、港口、火車站一樣均屬公共設施,地鐵的建設、運營、商業開發等應符合有關管理規定。目前各地的地鐵建設都面臨著巨大的資金壓力,拍賣冠名權系地鐵建設緩解資金壓力、推進公用設施市場化改革的通行辦法,“周黑鴨•江漢路”的冠名即屬一例。
不過,類似冠名這種商業化開發必須遵循兩個原則:其一,不得損害地鐵的公益性;其二,不得與人們對待歷史和文化的態度相衝突。
“周黑鴨”雖屬武漢當地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對當地財、政稅收有一定貢獻,但其冠名行為畢竟出於企業自身的利益訴求,不能充分體現公共利益訴求。當然,公眾熱議的焦點並不限於利益,還有人從文化角度提出了批評。針對“周黑鴨•江漢路”這種冠名方式,就有網友調侃說:“過不了多久,說不定還會出現一些站名——‘汪集雞湯•漢口火車站’、‘黑皮牛雜•青年路’……到時,武漢真成了吃貨的天下。”
但這種冠名方式並不孤獨。今年5月23日,四川宜賓市宣布宜賓機場將遷建,並將其命名為“宜賓五糧液機場”。而之前“茅台”已捷足先登,有機會冠名於貴州仁懷市的新建機場。茅台與五糧液此番在機場冠名上的較勁,真令天下吃貨酒客過足了癮。
但在酒酣耳熱之際,若還保持一分清醒,便有必要問一問:周黑鴨地鐵站、茅台機場、五糧液機場以及類似冠名秀,真能為一城一地的品牌推廣加分嗎?換言之,盤點上述三地的歷史文化資源,除了吃喝方面的,真別無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