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衛計委下發《二、三級綜合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標準》徵求意見稿,引發輿論嘩然:死亡率都能設規定?超標咋辦?會不會造成醫院拒收危重病人?
對此,衛計委負責人指出,死亡率指標是行業平均水平的客觀數據,不會導致醫院拒收重症患者,因為“不管規不規定,事實上的死亡率就是這樣的”。
這番回應令人費解,既然死亡率就是如此,何必寫入規定?對提升醫院服務質量有何幫助?如此規定,豈非反智?
把問題具體化、量化,這是好事,能提高管理水平,但不能走入另一種偏執中,以為用技術手段就能解決系統問題,用簡單方法就能應對複雜局面,這種科學主義的路徑已給我們太多教訓,不應再繼續下去。
面對系統問題、複雜局面,可以通過制度的方式、協商的方式,求得最大公約數,通過變革責任體系,讓人們充分參與,從而達到共同分擔、共同助力的目的。
可遺憾的是,在現有制度環境、文化環境下,走協商、制度的道路成本甚高,難度甚大,且推到一定層面,總會遭遇推不動的情況,有些瓶頸,可能幾代人都難突破。正因如此,才需要以更負責任的精神、更長遠眼光、更務實的態度,持續攻堅,面壁十年。在此過程中,始終需要理想與信心的支撐,否則,就會被精致的功利主義所吸引,走向急功近利、匆忙兌現。
規定幾個數字容易,可哪個醫生能控制死亡率?得癌症和得感冒死亡率能一樣嗎?這樣的標準怎可能貫徹?你說你的,我幹我的,大家都為數字服務,而忽略了人,這不又落入到懶政的循環中?
提高管理水平,最終要靠開放系統、方便監督、把選擇權交給用戶、強化溝通,這不能全靠自上而下,依然沉浸在“管理者”的思維模式中,忽略了“守夜人”的本分,只會自閉解決問題的通路,把麻煩不斷積累下去,直到捅出大婁子來。可那時再找方案設計人,早已成功上岸,無法問責,可人人都這麼“聰明”,共同的明天將會是什麼?(來源:北京晨報 作者:蔡輝 本文略有删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