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億元滅蚊費(漫畫) |
廣東省廣州市城管委的回應解釋了2億元滅蚊費用的開支構成,給了公衆一個交代。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為什麼不能一開始就主動附上詳細賬單,非要等到輿論質疑後再來被動回應?
畢竟,2億元的數字,與小小的蚊子之間反差過大,如果有關部門站在公衆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完全可以預見到大家的自然反應。在這種情況下,廣州市城管委仍然只是拋出一個2億元的孤立數據,折射出的對信息公開的態度值得深思。
事實上,類似“信息公開—引發質疑—被動回應”的模式,已經成為一些地方和部門的“三部曲”。比如,雲南省招標采購局2013年底公布的三公經費預算為零,一度引發質疑,甚至有已經調離的前員工上網舉報。隨後,該局回應稱,單位一直未曾購置公務車,日常出行有時通過乘坐公共汽車等方式解決,但這部分經費不在“三公經費”之列,所以沒有公開。三公經費為零顯然不符合常理,但如果當事部門能在公布預算時備注說明一下,自然能避免不必要的質疑。
傳播學上有一個“首發效應”,說的是首發信息會對受衆形成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以後很難改變。在政府部門信息公開中,被動回應的效果遠不如主動說明,甚至會給人一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總是引發誤解和質疑後才回應,說明一些地方和部門仍停留在“要我公開”層面,尚未形成“我要公開”的意識,也說明對公衆知情權和監督權缺乏尊重,沒有站在公衆的角度上換位思考。
信息公開不應該只滿足於“看得見”,更要努力做到“能監督”。因此,有關部門必須把功課做到前面,有積極主動曬出具體賬目清單的意識;還要對容易引發疑問的問題做出必要的說明,讓群衆清楚看到每一筆錢花在了哪里,花得值不值。
當然,公衆質疑花2億元“打蚊子”,除了質疑數字本身外,還包括對大範圍使用“化學滅蚊”是否妥當的擔憂。有專家曾撰文質疑,大規模的、不科學的化學藥劑滅蚊,將導致蚊蟲產生抗藥性,更糟糕的是,蚊子的天敵被誤殺,造成蚊蟲生長更加猖獗。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市縣政府依法行政的決定》,“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衆切身利益的決策事項,都要進行聽證”,對於類似“化學滅蚊”等行政手段,不能只在事後給公衆補報一個賬單,必須事先加強技術效果和副作用的調研論證,主動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讓公衆參與到公共決策中來。(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張楓逸 本文略有删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