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朱熹與武夷的不解之緣:黃金歲月均在此度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8-12 00:58:45  


興賢書院牌坊,書院毀於戰亂,如今訴說興賢小鎮蒼涼的只有這塊牌坊(中評社 黃博寧)
  中評社香港8月12日電(記者 黃博寧武夷山採訪後續報道) 首屆兩岸文化發展論壇結束後,主辦方福建師範大學代表、台灣新竹教育大學教授董忠司、台灣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張屏生等與中評社記者一道,於7、8兩日陸續參觀了武夷山景區武夷精舍、五夫鎮的朱熹故居和興賢老街,感受朱熹在武夷山留下的痕跡。

  朱熹祖籍徽州,出生於福建三明市尤溪縣,15歲隨母遷居建陽崇安縣(今武夷山市),63歲離開遷居至建陽。在崇安期間,朱熹居住在五夫紫陽樓,為家附近的一條街命名為興賢街,設立興賢書院,又在武夷山景區附近修建武夷精舍。

  朱熹曾在興賢書院講學授徒。所謂“興賢”,即寓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後書院於元初毀於兵燹。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由鄉人連城珍等十四人首倡,經崇安縣令張翥的支持,進行重建。

  武夷精舍又稱紫陽書院、武夷書院、朱文公祠,位於武夷山隱屏峰下平林渡九曲溪畔,是朱熹於宋淳熙十年(1183年)所建,是朱熹完成《四書集注》和以它為教材實行完好的教育實踐的一所成功的私立大學,在中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時人稱之為“武夷之巨觀”。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武夷精舍毀於兵災。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朱熹八世孫朱洵、朱澍出資重建後,又改稱“朱文公祠”,崇祀朱熹。清康熙年間,賜予“學達性天”匾額,再度大興土木加以修葺。至今殘留的精舍遺址,則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08年)閩浙總督常見羅滿保“捐俸倡修”的,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現址複建於2001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