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芮鵬:兩岸“主權”之爭必然要淡化乃至拋棄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04 10:09:24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政治學理論專業博士研究生芮鵬(中評社 孫儀威攝)
  中評社廈門7月4日電(記者 孫儀威)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與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主辦的“首屆兩岸學子論壇”今日上午在廈門大學召開。在上午的大會上,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政治學理論專業博士研究生芮鵬就兩岸關係中的“主權”話語進行了剖析論述。

  芮鵬表示,兩岸關係的主體應當是兩岸全體中國人民,以政黨或政權利益為出發點的兩岸政治定位與“主權”論述都在不同程度上異化了兩岸關係的本質。台灣人民作為中國人民的一部分,不應否認其共享中國主權的合理性與合法性,然而由於歷史遺緒與制度差異,限縮了台灣人民國家想象的範圍與共享中國主權的意願。在兩岸和平發展的理論範式中,中國大陸不再以強勢的主權者姿態出現,雙方應當相互保留一定的論述空間。同時,應直面兩岸的社會差異,形成促使社會有效對接的共有經驗。

  芮鵬稱,雖然所謂“台灣主權”僅僅是一個政治虛像,但其已經在台灣樹立起了話語霸權,並且與“中華民國”的政治符號重新進行了連接。“主權-國家”早已成為台灣社會廣泛接受的政治概念,“以台灣現況而言,是個國家,也不是國家,是一個主權獨立的不正常國家,也就是台灣實質已經獨立,但是法理建國尚未成功,或許這是絕大多數台灣人民認同台灣現狀下,對台灣最有利的論述,以及最可行的策略之一。”尤其是對於解嚴後成長的台灣年輕人來說,“台灣主權”已經是一個天生的現象。在此基礎上,兩岸間的經濟文化交往往往被其視為一種跨國的經驗。

  芮鵬表示,因此,我們長期堅持的經濟整合路徑能否帶來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值得商榷。正如蔡育岱教授所言:“國家所形塑的認同是依附著共同社會經驗而非文化或血統主義,其中社會經驗包含了政治經驗與經濟經驗,從這個觀點而言,就算是同一民族,也不一定需要成立共同國家,而這正可說明為何兩岸交流頻繁,但台灣意識卻不降反升的原因,因為兩岸分隔之後在各方面的差異——價值觀、意識形態、人民特質,才是造成真正的問題所在。”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