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寶塔山上延安市景盡收眼底,右側小山即為紅色延安的“新聞山”(中評社 秦正陽攝) |
中評社延安8月19日電(記者 秦正陽)“幾回回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著名詩人賀敬之的一首《回延安》凝聚著人們對延安的無比向往和對寶塔山的深深仰慕。“新西行漫記”全體成員在8月18日繼續參觀革命聖地——延安,當天上午一大早兩岸四地的同學們先來到了位於延安城東,延河之濱的寶塔山。
寶塔山古稱嘉嶺山,位於延安城東地,延河之濱,在山上可鳥瞰延安整個城區。因山上有塔,故通常稱作寶塔山。寶塔建於唐代,高44米,共九層,登上塔頂,全城風貌可盡收眼底。在塔旁邊有一口明代鑄造的鐵鐘,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曾用它來報時和報警。此外山上還有長達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是難得的石刻藝術。寶塔山是革命聖地延安的重要標誌和象徵。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後,這座古塔成為革命聖地的標誌和象徵。1953年版第二套人民幣二元券正面圖案為“延安寶塔山”。中華人民共和國1955年頒授的獨立自由勛章,核心圖案就是寶塔山。
8月18日上午,”新西行漫記”全體成員來到寶塔山參觀。大家在登上寶塔山頂後可以遠眺延安市全貌,不遠處與寶塔山相望的清涼山正是紅色延安的“新聞山”。1937年1月—1947年3月27日,中央印刷廠印刷車間設在清涼山上;清涼山東側是延安時期的新華廣播電台、新華通訊總社、解放日報社。萬佛洞石窟群是中央印刷廠、紙幣廠、衛生所和新華書店等革命文物舊址。由於此次“新西行漫記”成員以傳媒院系的學生為主,大家也紛紛在此遠眺清涼山並拍照留念。一位西北師範大學的大二學生告訴中評社記者,以往在影像資料中看到的寶塔山、延河水都是黃土地上一片荒涼,但這次來到延安尤其是登上寶塔山,發現今天的延安綠化之好,樹木之多,這是以往不曾想到的。台灣輔仁大學的林同學對中評社記者說,來延安之后才知道延安對於共產黨是這樣重要的地方,從寶塔山看下去,既可以看到老舊城區,也可以看到新發展起來的高樓,可以看到時代的演進,是很神奇的感覺。
此次“新西行漫記”以“重走斯諾道路,感悟民族精神”為主題,來自兩岸四地的百餘名傳媒院系的大學生們將沿著80年前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足跡,在重溫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歷史的同時,了解當下中國的最新發展變化。此次“新西行漫記” 由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攜手北京大學愛基金、甘肅省鄉村教師培訓志願者聯合會,以及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華女子學院、西北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澳門大學、台灣輔仁大學、台灣交通大學、台灣世新大學等兩岸四地共十一所高校共同舉辦。延安寶塔山是“新西行漫記”全程中的重要一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