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壇現場(中評社 臧涵攝) |
中評社香港7月11日電(記者 臧涵)由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主辦的“香江論壇”昨日在香港舉行,本次論壇邀請台灣前“交通部長”葉匡時以“從文化深處談管理”為主題發表了演講。
華人與西方人在思維與行為模式有什麼差異?這個差異對現代管理的影響是什麼?無論是公部門還是私部門組織,在面對現代管理的挑戰時,在制度轉型上可能遇到的挑戰是什麼?
現場,葉匡時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實務經驗,提出西方社會是法規導向而華人社會是關係導向,當華人社會要從關係導向轉向法規導向時,所遇到的結構與文化問題,此時管理應該如何應對?
葉匡時表示,文化是大家很習以為常的思維模式。中西方的文化有著很大的差別。這就造成了管理方式的不一樣。
葉匡時用了幾個例子來論證中西文化的差異,包括餐飲文化、宗教文化、日常生活等。他說,中國人喜歡打麻將,這一休閑娛樂的特質就是一對三。而西方喜歡玩西方橋牌,這個遊戲裡面合作的傾向。“西方的很多公司的CEO以及其他一些卓越的領導人,他們在成長教育裡面,很多人都是從初中、小學就開始參加球隊,教練是他們很重要的成長來源。”
葉匡時提到,中國植根於農村文化,是一個零和社會。農村文化就是靠天吃飯,村子裡每個人大家都相互認識,在分配糧食的過程中,大家都怕不公平,都怕對方多分了一些,因此,比較多機會出現“紅眼症”,他們怕分配不公平。在華人這樣的形態普遍存在,他們在意的是如何分蛋糕,而不是做蛋糕。
而西方社會則不同,葉匡時表示,西方是海洋文化,是一個非零和社會。他們不在意分配,只在乎成長,“紅眼症“的可能性就會變少。
葉匡時提到,東西方社會都講人際關係但程度領域不用。東方社會是關係導向的,它強調特殊性,因人而異,信任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基礎之上的,而不是正義與是非。如今,華人社會正在從關係導向轉向法規導向,在管理領域,要明白任何規則都要問其原則本意為何,要加強主體性與情境判斷,加強員工的判斷力、積極性與創造力。
其次,葉匡時提到,在向規則導向轉型的過程中,要注意法制精神的培養,要提高人本、人文素養,加強個人主體性,提高判斷與承擔的能力。
“關係”帶來了許多複雜問題,跑攤關係學,究竟要跑多久攤?如何應付人情關係?如何建立關係與回避關係?當面對一時私利還是長期公義的時候,該如何選擇?葉匡時建議,管理者可多些嘗試,跳出自己職位的框架、區分公、專、私三個領域。從工作中找案例,用嘗試與創意來改變,要勇於承擔、勇於論述,注意透明化與事實分析,建立信任的制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