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民企巨頭國美的蒼茫時分

http://www.CRNTT.com   2008-12-02 16:38:54  


國美,很多事情還看不清楚。
  中評社北京12月2日訊/《上海證券報》今天刊登費國平的文章“民企巨頭國美的蒼茫時分 ”,反思黃光裕事件帶來的社會衝擊。文章内容如下:
 
  維護市場秩序不僅僅是打擊犯罪,還要盡最大努力保護投資者和利益相關者的合法利益,尤其要防止因為機械、教條的司法活動、因為遷怒民營企業主的違法犯罪行為而讓企業受過、因為企業決策與個人行為的邊界模糊、因為企業和個人財產的混同等表面現象而做出不利於企業健康運行的過激、簡單行為。

  黃光裕正在“裡面”經歷法律的洗禮,社會正在外面對他進行道德反思。曾經滿身光環的巨星企業家,受到法律和道德拷問,這不是第一例,也不會是最後一例。而立之年的中國企業家,而立之年的中國市場經濟,正在經歷一場拷問和洗禮。
 
  曾經有媒體問,唐萬新、顧雛軍……下一個是誰,現在可能答案是:黃光裕。如果問,為什麼他們發跡於不同的市場階段,處在不同的領域,卻會有相似的歸宿?放在金融海嘯背景下,答案很簡單:貪婪! 

  貪婪原本就是市場經濟的孿生姊妹。在經濟學上有風險厭惡者、偏好者和風險中性者,風險厭惡者是不貪婪的,風險偏好者往往是貪婪的,但是,如果市場是由風險厭惡者組成的,市場也就不會繁榮了。貪婪與財富追求最大化之間是沒有臨界點的。市場經濟不僅承認需求并創造需求,承認人的自利,并基於此設計出了市場經濟的制度。 

  操縱股價、內部人交易等行為,都是為了追求更多財富,無論是觸犯法律或是道德喪失,都會被歸結為行為者自身的貪婪,不符合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等傳統倫理,既然問題出在道德層面,也因此以為進行道德審判就可以解決問題,但事實卻違背了願望。對這些不能少又不能多的貪婪行為,依靠自律和教化是不够的,所以,市場經濟又同時伴隨著法治經濟的呼籲。對中國當前問題的詬病,除了法治不完備等問題之外,誠信和道德缺失問題被歸結為信仰的缺失,普世價值觀和道德標准的缺失。 

  美國是市場經濟最發達、也是法治最完備的市場,同時也是宗教信仰發達的國家,但華爾街卻集體把天捅了個大洞。市場、宗教和法治也不能解決對貪婪的適度控制。受到指責和聆訊的華爾街高管們,反映出的誠信問題,讓人不禁要問,僅僅是這些高管的誠信有問題嗎? 

  黃的個案反映的是社會共性問題,對這些現象演變過程的懈怠,正是黃案發生的必然原因。對資本市場普遍性違法行為的放縱或打擊不力,導致這種集體失範行為持續猖獗而不能根除。回顧歷年被判入獄的明星企業家,個個夜以繼日、勵精圖治,個個曾經被奉為楷模,這些看似個案的群體案件,簡單將其歸結為個人行為是膚淺的,這不僅僅是企業家群體應當反躬自省的問題,也是全社會應當反省的問題,更是法律制度設計應當反省的問題。 

  汶川大地震和三聚氰胺以及黃光裕等類似案件,表面上拷問了企業家群體的道德和社會責任,實質層面上反映的是,制度系統性設計錯配,導致金融資源錯配、基本法律和市場經濟法律錯配、立法和執法資源錯配、政府資源和市場資源錯配,這些制度和資源的錯配,猶如飛機開上高速公路,汽車跑在鐵軌上,正是這些錯配導致市場主體行為的群體失範。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