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國教育史影響最深的變革——壬戌學制

http://www.CRNTT.com   2009-01-24 09:06:09  


 
  ……拿著三年級的教材(西南師大版),我常常犯愁:太多內容超出孩子們的理解了,我不知道該如何讓他們與外界對接。比如,數學課本中講面積問題時,常有計算一面墻壁,或者一塊地板需要鋪多少塊瓷磚,用哪種瓷磚划算的問題。看著四處透風的木頭墻和泥土墻,學生很難明白瓷磚是做什麽用的東西。再如遇到給一個游泳池填寫正確長度單位的題目,基本也是靠猜,他們都是在河裏游泳洗澡,哪里想像得出一個游泳池該有多大。……此類例子舉不勝舉,語文、科學課本中也很常見。 

  這一章的標題爲《山裏娃念城裏娃的書》。 

  壬戌新學制的彈性還表現在對私塾的保留上。據當時統計,1922年南京城有私塾560多所,廣州有1000多所,全國加起來約10000多所。學制幷沒有借助行政力量一刀切地規定各地私塾一律停辦,全部改爲新學制小學。 

  對此,陶行知在《我們對于新學制草案應持之態度》一文中有明確主張:“我們的舊學制,多半應當改革;但因國中特別情形,或亦有宜斟酌保存之處。……所以,當我們歡迎新學制出現的時候,也得回過頭來看看掉了東西沒有。”還說“本國以前的經驗,如有適用的,就保存他;如不適用,就除掉他。去和取,只問適和不適,不問新與舊。” 

  在筆者所知道的一些年逾八旬的文化老人中,許多人都上過二三十年代的私塾。如任繼愈先生、龐朴先生、馮英子先生,還有已故的施蟄存先生、程千帆先生和敏澤先生。任繼愈先生和龐朴先生都是五六歲左右先入私塾開蒙,即用兩三年時間,跟著私塾先生讀《三》、《百》、《千》、《四書》、《千家詩》和《幼學瓊林》等傳統蒙學經典,然後再上新式小學。程千帆先生則用4年時間在私塾完成了整個小學階段教育後直接升入中學。施蟄存先生是周一至周五在新制小學上課,周末去私塾跟塾師學古文。敏澤先生還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叫《私塾教育與我》,對私塾教育的利弊作了非常中肯的評價。可見,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綿延了兩千多年的私塾和現代新學制小學處于新舊幷存的互補局面,較好地滿足了城鄉各種社會人群對教育的需要,直至1949年後被逐步取消。 

  歷史的發展總是有些吊詭。近年來筆者不斷聽聞,一些地方又陸續出現了消失半個多世紀的私塾,影響最大的如2006年媒體報道的上海全日制私塾“孟母堂”,後被有關部門“緊急叫停”。在一些農村,村人請年逾70的老先生教授學生學習《三字經》、《千字文》及古代詩文等,幷教授書寫春聯、祭文等農村實用技能,俗稱“讀老書”。有學者認爲,現代私塾的出現暴露出義務教育課程內容滿足不了多元社會的需要,主張給其留下生存空間。而就在去年年底,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作出審議,規定家長不得讓適齡兒童入私塾而放弃義務教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