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 
上海戶籍改革:僅試行三年給人想像空間

http://www.CRNTT.com   2009-03-08 07:15:40  


 
  姨父他們當時買下的房子地段幷不很好,我印象中當時周圍還有農田,是一個拆遷安置小區。10年後的今天,不,其實只用了5年,2004年前後,那一帶就發展成上海西部非常有名的金沙房産板塊。麥德龍、紅星美凱龍、梅川路步行街,昔日所謂的“下只角”得到了迅速發展,房價也一路飈升,那套17萬余元的房子現在總價已經漲到了70多萬元。姨父他們時常感慨,那時搬到上海,膽子真的太小了,要不然多買幾套房子,早就翻身了。

  房子買到上海,常年孤守老家的姨媽、姑媽也帶著兒子離開鄉村到了大城市,5年裏,從生活習慣到思維模式,舉手投足之間,再無鄉村婦女的影子,完全變爲了都市女性。

  姨父與姑父在2004年又各自另買了新的商品房,姨父還買了一套門面房,算是抓住了投資房産發家的機遇。一口地道的上海話、住上了高檔社區、當上了公司主管、開起了小汽車,他們還真沒覺得自己和上海人有什麽區別,或者有什麽社會地位高低之分。

  唯一有些耿耿于懷的就是,雖然擁有上海經商務工類居住證,但與引進人才類居住證不同,姑父他們在公司無法享有四金待遇,因此,看病時看到上海人掏出社保卡,姨父、姑父仍會意識到有沒有上海戶口的區別。

  爲了將來的生活有個保障,姨父給自己和姨媽買了多份商業保險,他們希望有朝一日上海的戶籍制度能真正改革,讓他們這些事實上已經在上海安家落戶的人能够完全安心。不過,他們也作了另一個打算——今後回鄉養老。

  上海居住證轉戶籍新政出臺後,姑媽研究了相關政策,儘管姑父現在是公司高管而且拿到了高級職稱,但由于沒有交納社會保險,姑父將與“轉正”失之交臂。

  姑媽很期望上海的戶籍政策能進一步開放:“我們同樣在爲上海的稅收做貢獻。”

  人物:表弟小瑋(姨媽之子)、表弟鵬鵬(姑媽之子)

  在滬職業:學生

  在滬時間:10年

  在滬證件:藍印戶口轉上海市常住居民戶口

  2002年4月1日,因爲外來人口申辦增長過快,超過申辦控制總量,而積壓待辦的數量過多,給上海的人口綜合調控帶來過大壓力,上海停止受理申辦“藍印戶口”。從1994年2月爲促進投資和房地産行業發展試行藍印戶口政策到2002年停辦“藍印戶口”,8年間,尤其是後幾年,我認識的很多浙商、蘇商都通過這樣的方式將子女移民到了上海。

  小瑋與鵬鵬現在都已成年,小瑋目前正在法國留學,而鵬鵬正在準備高考,1999年,他們剛到上海時,對這座陌生的城市充滿恐懼甚至抵觸。以他們10年前孩童的思維,幷不能理解父輩將他們移民上海的意義,“做上海人有什麽好的?”小瑋小時候時常問我。

  兩個孩子初到上海經歷了一段痛苦的適應與“改造”過程,在我們看來優越的教育條件、成熟的商業環境與社區氛圍,在兩個孩子那裏却成爲了沉重的負擔。

  以英語爲例,上海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教英語,而老家當時却要等到初一。爲此兩個孩子在來上海之前經歷了一個“魔鬼夏令營”。那一年,已經在上海念大學一年級的我給兩個孩子補習英語,按照計劃,暑假過後,小瑋將到上海念初一,鵬鵬則念四年級,這意味著小瑋必須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從26個英語字母開始學起,補習4個學年共8個學期的全部英語課程。不得已采取了填鴨式的補習方式,這個過程壓力大到至今想來連我都覺得不堪回首。幸運的是,兩個孩子很聰明,到上海後英語成績還算能跟上課程,可是畢竟上海的教育優勢實在明顯,他們在最初兩年明顯覺得很吃力。小瑋多次向姨父發牢騷,責怪他把自己帶到上海來,“我在老家以前是第一名,現在却是倒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