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油價憤怒” 難遏油價虛高

http://www.CRNTT.com   2009-07-11 12:42:47  


中國油價虛高引起社會指責
  中評社北京7月11日訊/《廣州日報》今天登出魯寧的文章--“油價憤怒”難遏油價虛高。 作者表示:“油價憤怒”難撼油價虛高格局,至於以開通氣會平息“油價憤怒”,“筆者以為大可不必,油價的事現階段越辯越糊塗”。 文章内容如下:

 
  6月份兩次調高油價導致尷尬不已,主要不是該不該調,而是時機選擇失當。兩大巨頭人工、管理、財務成本過高等因素,也是油價虛高的次要因素。 

  中石化“權威人士”突然站出來公布一份油價構成賬單,讓油價成為一個靶子,那張不合時宜的“賬單”,恰好成為導火索。 

  油價虛高,對制造業和運輸業傷害最大,在眼下則影響宏觀經濟整體複蘇(包括成本和心理預期),還打亂了經濟運行節奏。相對次之的利益受損者是私家車主。但每次油價上調,或者油價下調慢半拍,企業普遍逆來順受,日益龐大的私家車主群體,也很少有人公開站出來表達“憤怒”。相反,每次表達“油價憤怒”,總是以時評圈為主打。多少有點“皇帝不急太監急”之意味。 

  十多年前聞油價虛高,筆者反複撰文痛斥的幾個重點分別是壟斷、價格管制和暴利。近十年來,國內石油供給結構、投融資方式、企業屬性、油價調節手段均在變。 

  結合6月份兩次上調油價及當下“油價憤怒”,先說供給結構之變。早年石油自給自足還有少量出口,如今自采與進口各占一半。自采油與進口油價格不同,後者高於前者,自采油價政府可控,後者需隨行就市。到了煉廠,兩種成本不同的原油一攪和,政府很難對實際煉油成本作精確監控。這是導致油價虛高的一個原因。 

  再說投融資方式之變。過去以財政撥款為主,如今則主要依賴企業利潤和市場融資。每聞兩大巨頭為“亞洲最賺錢公司”,把暴利收繳國庫的呼聲就一波波釋放。問題在於,改財政撥款為“企業留利”恰是1984年“經改”的起步原點。重回歷史原點此路不通!考慮到石油缺口擴大,國家鼓勵兩大巨頭海外擴張,所需巨額資金全部由財政承擔根本做不到。於是,筆者經多年觀察,虛高的油價中的確暗含著幫助兩大巨頭籌資的因素。 

  又說企業屬性之變。早年,石油壟斷既是行政的又是自然的還是計劃經濟體制造成的。今天的石油壟斷行政成分在減弱——變化緣於資本市場。兩大巨頭雖仍歸國家控股,但作為國際化上市公司,股權畢竟已多元化,其經營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已受市場規則的制約。因此,兩大巨頭受國家特殊支持,仍帶有行政壟斷成色,但主體成色是市場化加國際化的上市公司。既屬上市公司,就得對全體股東負責,因而每逢國際油價劇烈震蕩,在兩大巨頭的煉油環節,國家不得不對其進行補貼(國家利益也隱含其中)。 

  接著分析油價調控手段之變。早先油價歸“看得見的手”說了算,兩大巨頭一上市,“看不見的手”已有一定話語權。事實是,甭管發改委的“油價調控機制”是否起作用,這幾年的油價始終是“兩手”共同調整所形成的。另外,今日西方譬如美國,油價也不是完全的“自由價”,政府也常作行政幹預,差異只在人家是通過投放原油戰略儲備作間接幹預。中國也在建立原油戰略儲備,但要形成平抑油價的能力,須費時十年甚至更長。6月份兩次調高油價導致尷尬不已,主要不是該不該調,而是時機選擇失當。 

  此外,兩大巨頭人工、管理、財務成本過高等因素,無疑也是油價虛高的次要因素。經以上梳理可見,“油價憤怒”難撼油價虛高格局,至於以開通氣會平息“油價憤怒”,筆者以為大可不必,油價的事現階段越辯越糊塗。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