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流行詞”背後的中國社會生態

http://www.CRNTT.com   2010-03-19 10:27:14  


曾幾何時,“房奴”一詞漸流行。
  中評社北京3月18日訊/中國每年會有很多流行詞產生,比如“打醬油”、“躲貓貓”、“被就業”、“房奴”、“周至尊”都曾經火爆一時。今年自然也不例外,隨著“兩會”的落幕,諸如“尊嚴”、“分蛋糕”、“公平”等迅速流傳開來。盡管人們的解讀方式五花八門,但從在傳媒上出現的頻率看,稱之為年度流行詞並不過分,尤其是在一個分到“蛋糕”越多越有“尊嚴”的社會形態中,幾乎無人不關心這個問題。

   應該承認,很多詞語之所以能迅速傳播,首先是其內涵具有廣泛的認同感,放下帶有戲謔成分的“俯臥撐”之類不說,當“尊嚴”、“公平”等詞流行的時候,更讓人覺得意味深長。這是不是標志著尊嚴和公平的缺失姑且不論,其背後潛藏的社會心理可見一斑。當然,形而上的詞匯不同於“房奴”那麼直白,給人們留下的思維空間在於,越是強調尊嚴的時候,大多數人可能活得越沒有尊嚴。

  很多人曾片面認為,中國“流行詞”能批量產生是因互聯網的迅速普及,這種“網絡語言”與現實生活並不在一個層面,無需過分在意。而事實上,互聯網不過是加速了流行詞的傳導,其流行主因卻是每個詞都帶有特定的社會內涵。就像“分蛋糕”這個詞,人們的關注點自然是由誰來切,切蛋糕的人拿大塊還是小塊,就是希望明白當中國經濟“蛋糕”越做越大的時候,為什麼民衆分到的份額越來越小。

  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正是中國幾十年來社會利益分配不公,造成了正義與道德的缺失和貧富差距的巨大懸殊。雖然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各種法律相繼出台,始終不能阻止各種貪腐現象,甚至公權在某些地方已演繹成了利益的同義詞。“兩會”期間備受政協委員指斥的“賣地財政”就是一例,這種方式不僅直接抬高了房價,還與醫療、教育、能源、通訊、交通等壟斷行業形成了一部覆蓋全國的聯合收割機,任憑平民有多少財富都能一掃而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