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辛格的自信與印度模式的底氣

http://www.CRNTT.com   2010-07-16 10:48:35  


 
    “龍象之爭” 與“龜兔賽跑”

  當然,“印度模式”也有缺憾,印度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相當不平衡。2006年,印度全民識字率為67%,貧困率為27%,全國仍有3億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人口預期壽命為63歲,出生率23.5%。,死亡率7.5%。,新生嬰兒死亡率為57%。。雖然印度政府在反貧困方面進行了長期而持續的努力,時至今日孟買等大城市仍有相當大範圍的貧民窟存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的《2007——2008年人類發展報告》指出,印度在人均壽命、成人識字率、國民教育程度和人均收入上綜合排名第128位。

  印度勞動密集型加工工業發展遲緩,不能為數額龐大的農村低技能人口提供充分的就業崗位,農村發展落後於中國,城鄉差距越來越大。印度社會秩序遠不如中國穩定,教派的衝突不時把印度推向戰爭的邊緣。

  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中國模式”是以政府主導的外向型和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為特征的,比較注重中產階層的消費需求;而“印度模式”則是加速服務業和信息產業向傳統工業和農業的滲透與反向刺激,側重面向低收入群體的社會大眾消費能力提升。兩種發展模式孰優孰劣,目前仍無法評判,但“龜兔賽跑”的新寓言開局似乎已呈現在世人面前。

  筆者以為,事先的警醒和未雨綢繆要強於事後的追悔或亡羊補牢。“中國模式”與“印度模式”之爭,將可能成為經濟與社會發展模式的經典案例,甚至有可能改寫發展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傳統分析框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