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改革的中間路線和中間力量

http://www.CRNTT.com   2010-10-20 08:36:15  


 
左右爭論脫離中國現實

  無論左派還是自由派都認同來自西方的“主義”,並奉之為理想,並希望中國走上他們所認同的理想之路。但是,由於這些“主義”沒有被本土化,很顯然,這種做法只會把中國引導上歧路。

  除了左右,中國更多的社會力量屬於中間派。中間派沒有像左右兩派那樣鮮明的意識形態光譜,但實際上“中間”便是中間派的“意識形態”。中間派所信奉的理念或者支持的政策,較之左右派更符合中國實踐。

  經濟改革方面,中間派的立場主要表現在實現各方面經濟發展的平衡,包括國有經濟和非國有經濟、政府和市場、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效率和公平等等。這是對中國經濟改革經驗的總結。在改革早期,自由主義派占據改革的主導地位。經濟自由主義在改革計劃經濟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後來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被濫用,並被擴展到社會領域,例如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教育和住房政策等等。在這些領域,本來政府應當起到重要的作用;但自由主義的侵入,造成了這些領域社會政策的過度市場化。另一方面,近年來,因為社會政策改革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強調社會公平和正義,很自然就要強調政府的作用。但也有人開始把社會政策濫用到經濟政策領域,過分強調國家和政府在經濟領域的作用。所以,經濟領域的市場程度在不斷減低。國有企業的大擴張也是其中一個表現。

  在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作一個分野,為中間派的立場。經濟領域要進一步市場化,要鼓勵競爭,只有競爭,才能達到效率、創新和進步。再者,對國有企業要設定一個限度。自由派所支持的全面私有化不現實,也會帶來很多負面的效果,正如西方、俄國和東歐私有化所表明的。但國企也不能無限擴張,擠占民營企業的空間。要知道,在國有企業裡面是出不了像華為、阿裡巴巴這樣的公司的。可持續的發展要求兩者之間的平衡。當然,經濟領域市場化的深化並不是說政府的監管就不要了;實際上,市場化越深入,越需要政府的監管。政府監督和市場化不是一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

  在社會領域,中間派強調政府的作用。在這一點上,即使在盛行自由主義的西方國家也是有共識的。人們今天所看到的社會主義首先出現在西方。西方為了挽救資本主義,在社會領域實行社會主義,出現大量的社會保護機制,引入福利制度。當然,在一些方面,西方走過了頭,導致政府的過分擴張,公共領域的過度擴張,阻礙了市場經濟的發展。這導致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英國和美國式的新自由主義式改革,在政府退出經濟領域的同時,縮減政府在社會領域的作用。這個經驗表明,社會政策首先必須由政府來主導,但其社會政策運作過程中也需要引入市場機制。如果完全由政府和官僚機構來主導,就不能導致資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
  
  因此,中國在改革過程中,既不能用經濟政策來替代社會政策,也不能用社會政策來取代經濟政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