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長遠房策 應清晰規管發水樓

http://www.CRNTT.com   2010-10-28 12:25:21  


香港樓房的實用率越來越低,政府與立法機關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中評社香港10月28日訊/“本港新落成住宅單位愈來愈不實用。屋宇署一項以近40年的單位設計比較,證實住宅單位的實用率愈縮愈細,由1972年的九成三大跌至現時僅七成六,新樓外牆卻加厚三倍,單位分攤公用地方面積佔建築面積比率亦高達兩成。而建築面積大了,實用面積卻反其道而行,原因正是發展商大肆興建“發水設施”所致。”香港工商專聯會會長、資深評論員楊志強今天在《文匯報》登出文章“長遠房策應清晰規管發水樓可取”,文章內容如下:

  今年施政報告有關房屋政策對樓市的調控力度有限,顯示港府的長遠房屋政策有待清晰。“置安心計劃”遠水不能救近火,促使更多沒有經濟能力的市民加速入市,猶如火上澆油。港府房屋政策應在樓市平穩與市民置業需求之間保持平衡,不妨借鑒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做法。市民雖對施政報告中有關遏抑樓價飆升、彌補供應斷層的措施有否效果存疑,但對港府終下決心,著手解決發水樓問題,覺得可以肯定。

        “置安心”遠水不能救近火

  施政報告推出“置安心計劃”,政府已明言目的並非抑制樓價上升,而是一個買樓期權,旨在為夾心階層提供上車的選擇和機會。但計劃至2014年僅提供1,000個單位,最快興建的僅得青衣一幅用地,鑽石山等用地最快要等6至7年,因此“置安心”一出台已被評為遠水不能救近火。有關調查顯示,81%受訪者認為“置安心計劃”對協助夾心階層置業幫助不大,65%受訪者表示不會等待“置安心計劃”而選擇加快入市。“置安心計劃”促使更多沒有經濟能力的市民加速入市,猶如火上加油。政府推出“置安心”計劃後,促使樓價上升一成至兩成。

  民調顯示,社會上超過七成人贊成復建居屋,政府以“置安心計劃”作為替代品,指其為“居屋的優化版”,但是否“優化”,還要看工資增幅能否追得上樓價。在經濟周期波動大,工資增幅追不上樓價,以至職業安全欠穩的情況下,“置安心”隨時變成“置灰心”、“置死心”。因此,要令夾心階層真正相信“置安心”能幫他們“上車”,政府應正視普羅市民工資增幅追不上樓價的現實。筆者建議“置安心計劃”可選擇將樓價鎖定,令參與者心中有底,5年之後,不論樓市升跌,他們都可選擇用入住時的市價購回單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