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劉濤:拯救我們的漢字書寫

http://www.CRNTT.com   2010-11-22 14:01:20  


 
  漢字書寫下滑的原因

  漢字書寫在20世紀急速滑向低谷,分析起來,緣由種種。最直接的原因是物質文明發達之後,導致兩波“換筆潮”,悄悄改變了我們的書寫傳統。

  第一波是傳統的毛筆換為自來水筆、圓珠筆、鉛筆之類的“硬筆”。20世紀50年代普及國民教育,“硬筆”也普及開來。這波換筆,雖然筆已變種,但終究還是筆,漢字還要一筆一筆寫出來,“書寫”傳統猶在。

  第二波換筆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起初是計算機普及,繼而網絡覆蓋,以往日常筆寫之事被計算機取代。這一次以“機”換“筆”,連“書寫”動作也換掉了。漢字書寫的靈巧動作簡化為兩種簡單垂直的操作:鍵盤上的“敲”,鼠標上的“點”,字庫裡的漢字就蹦出來,省心又省力。

  不論是被動裹挾還是主動順應,20世紀的兩次換筆,速度一次快過一次。處理文字的工具越來越進步,手段越來越便捷,效率越來越高。

  當我們欣然陶醉科學技術之賜時,驀然回首,才發現我們的書寫能力正在退化,我們日常生活中與傳統文化聯繫的紐帶正在斷裂。三千多年的漢字書寫,現在也成了“文化鄉愁”。

  漢字書寫與中國文化

  重視漢字書寫訓練,是中國幾千年的教育傳統,向來是從蒙學開始。西周學童(當時叫“國子”,限於貴族子弟)的教育,分為“禮、樂、射、禦、書、數”六科,稱為“六藝”,這些科目,與今天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正相吻合。其中“書”這一科,包括漢字書寫訓練。此後,不論官學、私學,漢字書寫是不可或缺的基礎科目,一直延續到20世紀。

  古代的課吏、科舉制度,曾對漢字書寫教育、書法繁榮發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1905年清朝取消科舉制度,書寫漢字主要依靠學校傳薪續火。

  漢字書寫,首先是學,在老師、家長指導下學。照著字帖練習書寫,古人稱為“臨帖”,現在叫“練字”。練字是學生的每日功課,古人稱為“日課”,一本字帖需反覆練習,這也是“學而時習之”的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