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陳志武:國企需要一場哲學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11-03-06 09:27:31  


耶魯大學教授陳志武
  中評社北京3月6日訊/去年11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11年起,將1631戶國企納入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實施範圍,對其收取紅利。國企分紅,天經地義。但分多少?怎麼分?國企的強大,對中國貧富格局乃至整個經濟運行的利弊何在?國企在國民經濟中,究竟如何定位?這些問題,都需要一場更深刻的哲學反思。以下是耶魯大學陳志武教授的相關分析。

  什麼定義國家經濟安全?就業?員工的收入和生活保障,還是產品?

  奶粉和其他食品行業出了那麼多安全事故,有多少是外資企業做的?

  國企給一些特權者提供了高收入的機會,很難說真正實現了經濟安全。

經濟增長需要更大自由度

  南方周末:最近你出了本書叫《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如果沒有“中國模式”,中國的經濟增長,跟其他經濟體的增長,異同何在?

  陳志武: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歷說明,人的自由恢複越多,政府管制放鬆得越多,私人空間包括私人財產空間擴大得越多,經濟活力就提升越多。中國的經歷並沒有反證自由促發展的一般性結論,正好相反,是證明了中國人、中國社會也不例外。什麼更有利於經濟增長?人的自由、私有產權,加市場經濟和法治。—— 這是人類的模式,不是中國特有的模式。

  驅使人們早起晚歸、勤奮耕耘的根本動力是一樣的,就是要生活得更好、有更多的自由。不論哪個社會,對經濟權利和財產權利的行政管控,就是限制個人的自由,必然抑制經濟活力,給創新進步設置障礙,顯然不利於經濟增長。否則,當初何必改革?是各種私人自由的增加,而不是還存在的政府過度管控,帶來了過去三十年的增長。

  1978年,不管在私人空間還是經濟空間,到處都是政府的影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