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尋找忠魂:遠征軍陣亡將士遺骸回家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11-09-24 08:19:39  


 
  “忠魂歸國” 

  19具遺骸入葬國殤墓園

  “忠魂歸國”公益活動隨之而至。活動由雲南省黃埔軍校同學會、雲南省僑聯主辦,目的為紀念辛亥革命勝利100年及滇西抗戰騰衝光復67周年,活動普遍被視為由“民間推動,半官方組織”。 

  6月4日,陝西中州電力董事長王農委托戈叔亞向活動捐款10萬人民幣,這個民革成員也成為為“忠魂歸葬”公益活動捐助的第一人。 

  據組委會的相關人士透露,此次活動所凑集的資金,全部來自民間,如僑聯的基金會等,但下一步僑聯是否還會給予支持,不得而知。 

  很快,“忠魂歸葬”公益活動受助資金到位。組委會決定爭取在9月14日,騰衝光復67周年之際,隆重安葬歸國忠魂。並在墓園建立“中國遠征軍紀念碑”及“中國遠征軍紀念雕塑”。 

  萬事俱備,但如何挖掘遺骸的難題再次橫在大家面前。考察組成員認為,不管是挖掘還是歸葬,都應該隆重對待,當年他們光明正大出國征戰,勝利後也應該堂堂正正回來。 

  為此,考察團成員之一高飛慎重其事向緬總統遞交書面申請,要求在挖掘回國遠征軍將士遺骸時,緬軍警應該出面保護現場,應按照當地習俗做法事。 

  但對於一些遠征軍家屬而言,再次等待已經變得無法忍受。未及緬甸政府書面批准,緬甸雲南同鄉會的幾位遠征軍後代已經開始了挖掘工作。大家一番協商,決定不等批覆,先取遺骸。 

  根據當地遠征軍老兵的記憶,挖掘工作首先選擇密支那三英里處的一塊墓地遺址進行開挖,為考察組考察的第三十師墓地舊址。挖掘工作自7月27日開始。 

  遺址歸屬緬甸當地一戶克欽人家,徵求戶主同意再成障礙。“最後,決定和遺址主人商量,謊稱要挖壕溝經過他家菜園地,如果挖到遺骨將由我們拿回去另行安葬,給他50萬緬幣。”雲南同鄉會副會長說。 

  在此後的挖掘中,無論是密支那還是西保,挖掘工作都是以一種低調的方式進行的。一些民間的聲音說,“挖得偷偷摸摸,變了味道。” 

  開始的挖掘並不順利。參與挖掘工作的遠征軍老兵之子回憶,開始順著菜園地以挖溝的形式一排排開始挖,“第一排什麼也沒有,第二排一下去就挖到了。” 

  刨開沉土,將士遺骸掩埋在半米不到的深處,一米左右一具整齊排列,一律都是腳向西,頭向東。那是指向中國的方向。同時被挖掘到的還有懷表、鋼筆(標記有U SA )、子彈頭、軍用水壺以及銅皮帶扣。那軍用水壺裡裡甚至還有半壺水。 

  其間,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比如,在整理遺骨時,發現有具遺骸的兩個牙齒不見了,心細的副會長想,會不會是鑲嵌了金牙齒,被人渾水摸魚拿走了。後來一問,真的是菜地主人見財起意給藏起來,副會長花費10萬緬幣將其贖回。 

  這具遺骸應該曾是哪個富裕家庭的少爺吧?現在,卻連名字也無從查起。 

  隨著歸國日期的臨近,至9月13日共有19具遺骸被挖出。10具取自密支那北郊第二中學附近的原中國遠征軍第30師墓地,9具取自西保地區火車站附近原中國遠征軍第50師墓地,一起歸國的,還有取自西保南郊原遠征軍第一步兵團陣亡將士墓穴中的一罐子土。 

  9月14日上午,來自緬甸密支那和西保的19位遠征軍將士骨灰以及兩個墓地的兩罐泥土,隆重落葬在國殤墓園。67年前的這一天,正是遠征軍歷經42天“焦土”之戰,終將守敵全殲,淪陷了兩年零四個月又四天的騰衝,重新回到了騰衝人手中。 

  國殤墓園是為紀念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攻克騰衝戰鬥中陣亡將士而建的墓園,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戰時期正面戰場陣亡將士紀念陵園,原有的3346個墓碑均有名字,“儘管新來的19名戰士沒有名字,但他們一樣應該受到國人的瞻仰,我們也會定期獻花、打掃。”國殤墓園現任所長伯紹海說。 

  很多騰衝人自發來到國殤墓園,夾道歡迎烈士回家。每一步,每一步,都帶著喜悅和沉重;都像是踏過歷史的血淚和辛酸。一直陰晴不定的天空,就在主持人宣布忠魂落葬時,突然下起了大雨,落葬儀式結束,天空開始放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