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包淳亮:中國周邊國家的戰略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11-11-03 10:18:40  


 
  如果是這樣,中國就沒有必要在周邊尋求勢力範圍,而應該是將重心放在全球市場,僅期望與東亞周邊國家發展所謂的“和諧外交”,建立平等的合作關係,甚至包容其他大國的安全合作關係,而無需建立所謂“朝貢體系”或霸權。

  這種善良的期望,卻很難得到外界的認可。雖然中國仍僅是“半邊陲大國”,但經濟總量在東亞已占鰲頭;中國雖仍不具主導世界或東亞秩序的能力,然而美國已經感受到權力轉移的壓力,周邊國家更有因“扈從”而失去自主性的恐懼。因此美國與中國的周邊國家,都極易沉迷於防範中國的合理懷疑。雖然美國與中國合作仍有巨大利益,無意率爾尋釁,但若美國帶頭與中國抗衡,不少中國周邊國家將起而響應,並期望因此受惠於美國的政治、經濟支持。

  樹欲靜而風不止;在此形勢下,如果中國沒有一心一意的韜光養晦,很容易滑落進周邊與美國一同反對中國的局面;甚至可以說,縱然中國竭力企圖維持與美國和周邊國家的友誼,部分周邊國家也仍將不時進行戰略試探。因此有所作為的韜光養晦,確實仍是當前中國的最佳外交方針。

  十餘年後,當中國逐漸成為主導性的核心國家,最有利於周邊國家的外交政策將轉變為“親中”;因為區域外強權將認可中國的“勢力範圍”,戰爭的外部威脅不再出現,且中國提供的公共物品也較大,周邊國家可以搭便車。

  問題在於,在這從半邊陲國家轉型為核心主導國的短短十餘年間,中國周邊國家將如何進行外交抉擇?部分周邊國家原本期望美國帶頭與中國抗衡,但在中國地位快速上升後,恐怕得一變而為縱然美國要抗衡中國,也只能跟隨中國以尋求利益並避免風險。抉擇涉及的是冷酷的國力計算;除非美國無力或無意在東亞對抗中國,東亞秩序將難以發生根本的轉變。但中國快速增長的國力可能導致誤判;特別不能排除部分周邊國家由於對中國的認同不足、對美國與中國對抗的估計過高,進而與中國衝突的可能性。由此來說,外界對中國的高估有利於整個東亞的和平,低估才是新階段危險的訊號。

  作者是中國科技大學(台北)助理教授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