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楊際開:本世紀國際關係的新動力

http://www.CRNTT.com   2011-11-17 10:17:14  


 
  以全球化為動力的國際關係,出於國家或地區在新時代的安全與生存需要。這裡的“安全”有文化層面的,也有海權層面的。文化層面的安全要求突破民族主義框架,尋求文明層面的連帶,如日本與韓國、台灣、越南的關係,可以從文明利益的角度,獲得彼此的認同,而海權層面的安全要求會產生彼此利益的分合。韓國、台灣、中國大陸都與日本有海權的紛爭,但韓國與台灣沒有因為海權的紛爭而影響與日本的關係,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東亞文明中的中國與日本的衝突,是一種體制或意識形態層面的衝突。

  中國在這30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在道德層面,“國家利益”取代了毛澤東時代的“大公無私”,正是這個日益成為關鍵詞的“國家利益”,驅使中國用來自西方歷史經驗的主權觀念來重新塑造自己。這樣,中國就與努力要從“近代國家”的框架中突圍的現代日本,在對外關係的層面發生了衝突。要變身為近代國家的中國,與要從近代國家突圍的日本,在體制與意識形態上又一次有可能成為冤家對頭,這引起中國及海外中國人的警惕也情有可原。

  中國目前發展勢頭仍然強勁,要成為“近代國家”,就要維護高度的中央集權體制,建立全國性的金融壟斷體制,還要擴大軍費預算,加強海軍建設。這些措施的反面,就是壓制地方的利益追求,反對地方的個體金融體制,及建立地方安全保障體制。日本本來也是高度中央集權化的國家體制,隨著民主化的深入,個人的價值取向與地方利益也更加受到尊重,在地方利益裡面,還包括方言權利與地方記憶等文化層面的因素。也就是說,“國家利益”的內涵發生了轉變,在國家統一的前提上,推行國企民營化,價值與利益關心的重點,從“國家”轉向了個人,以及個人所歸屬的地方社會與個體企業。

  日本在經歷了20多年的低迷以後,又以新的姿勢 ——全球行為者的身份出現在亞洲。這個身份是從以前的近代國家脫胎而來,卻完全是新的面貌、新的角色,在個人價值上尊重自由意志;在文化認同上,體現了東亞文明的現代價值;在國家利益的追求上,爭取國際共同富裕的雙贏局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