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鄧聿文:警惕改革排斥公眾

http://www.CRNTT.com   2012-03-10 09:07:55  


 
  中國目前是否存在著這樣一個明確的“轉型陷阱”,可以討論。但是,與經濟強勁增長不協調的是,改革在這10年裡確實有些躑躅不前,則是不爭之事實。今年1月,國務院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工作會議提出了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並部署了今年改革的八項重點,它們都是當前多數人每天都在談論和感受到的一些棘手問題,如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財稅、金融、資源價格、收入分配領域的改革,打破壟斷,推進公共服務等。如果單看這次改革工作會議,會覺得政府的改革決心很大,然而,把這10年的改革工作會議提出的問題放在一起,就會發現,10年改革基本原地踏步,某些方面甚至還在後退。

  反思中國改革遇到的困境,有兩個因素不能不提:一是改革向深水區推進後,遇到的既得利益阻力驟然加大;二是由部門主導的改革排斥公眾參與,並沾染了部門利益和色彩。而這兩者又是互相影響的,尤其是後者,要高度警惕。

  對中國的改革,人們常用“漸進式”一詞來描繪其推進路徑。漸進式的含義是:由增量到存量、先經後政的過程,也即先在傳統體制的外圍培育新的市場主體和經濟力量,待它成長壯大後,再轉向改革傳統體制本身。但這是我們今天對改革的總結,在改革發起之初未必有這麼明確的思路。更可能的情形是,改革是由各地和各部門自行其是的。換言之,真實的中國改革,可能更接近部門改革。

  對漸進式改革或部門改革,我們當然不能持全盤否定之態度。尤其在早期,由於從易到難,改革減少了社會震蕩和失誤的風險,同時積累了知識和經驗,使之成為激勵後期改革的動力和深化改革的條件。但其缺點當然是非常明顯的,這種改革方式缺乏系統性和前瞻性,很多時候都是為解決各種問題而被動改革;也缺乏統籌性和共融性,改革之間常有衝突,並最終使改革陷入動力不足、自我鎖定的困境,形成漸進式改革的風險。

  再深入一步,“轉型陷阱”也罷,漸進式改革的風險也好,它們的一個共同特點,在於政府未能處理好與市場的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