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營資本“走出去”正成為大陸經濟戰略轉型重要組成部分。
|
中評社北京3月14日訊/(評論員 張茉楠)給民間資本鬆綁,為民營資本找“出路”不僅是為了拓寬融資渠道,更重要的是做強民營資本,使之成為中國經濟新的競爭優勢。引導民營資本“走出去”,在更大範圍參與國際競爭正成為中國戰略轉型的新動向。
近十年間,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民間資本規模呈現幾何級數爆發增長,但由於民間資本較為集中的區域,均衍生出複雜隱秘而發達的民間金融網絡,幾乎沒有任何機構能夠準確掌握民間資本的實際規模、投向以及其中錯綜複雜的生態鏈條。根據央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1)》,經過幾十年的積累,我國民間資本已經十分雄厚,山西、溫州、鄂爾多斯三地民間資本量分別達到約1萬億元、5200億元、2200億元,然而如此龐大的資本並未流向實體經濟,而是大都形成了“以錢生錢”的自我循環,由此,產業空心化、房地產泡沫、瘋狂的高利貸•••••,所有的經濟金融亂象並發而生。
因此,如何支持民營資本發展,讓民營資本回歸“實體”再次成為“焦點話題”中的“焦點”。民營資本的“出路”到底何在?在2010年5月國務院發布的《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新國36條)就明確指出,要“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並就開展國際化經營、培育民營跨國企業和國際知名品牌、支持組成聯合體“抱團出海”,共同開展多種形式的境外投資等內容提出了指導性意見。民營資本如何下好“全球化”這盤棋無論是對於自身,還是中國整體戰略轉型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