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政府自身改革是經濟改革的突破口

http://www.CRNTT.com   2012-03-17 09:09:40  


如何消除中國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既需要決策層以時不我待的決心加快推進發展轉型,更有賴於良好的制度執行力來掃除改革的羈絆。
  中評社北京3月17日訊/當中國的經濟增長目標8年來首次調低到8%以下時,世人看到的,不僅是中國政府經濟決策的日趨理性,亦反映出決策層超越速度情結之後對經濟轉型的強烈期盼。

  經濟增長未來可能變軌

  證券時報發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章玉貴文章稱,令人擔心的是,一向對經濟增長速度有著特殊偏好的各地政府恐怕未必在各自的經濟棋局上嚴格貫徹中央的發展思路。事實上,在“十一五”規劃的具體執行過程中,就出現了實際經濟增速比預期增速高出幾個百分點的現象。所以,我們有理由期待今年的實際增長速度會超過8%。這也難怪,在既有的政績考核機制中,仍然視超額完成經濟增長目標為相當積極的因素。何況在經濟統計制度尚待進一步完善的當下,對某些地方官員來說,經濟增長既是一連串項目投資的結果,亦是一連串的數據處理過程。

  不過,中國經濟在比較優勢漸失,逐步告別“入世”紅利、國際產業轉移紅利以及資源供給約束可能日漸加劇之後,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增長動力將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經濟增長未來可能變軌。

  在經濟可持續發展越來越依賴於資源和技術的今天,像中國這樣的特殊大國決不能滿足於經濟規模的表面擴大,而應從稀缺性和壟斷性的角度正視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技術瓶頸與資源供給約束。如果說美國寅吃卯糧發展模式的副作用還體現在仰仗美元霸權而對他國經濟的掠奪上,那麼中國長期以來並不那麼優化的經濟增長模式的顯性風險則主要在內部循環。可以想象,勞動生產率大約只有美國7%、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是美國3倍的中國,要維持年均8%哪怕是7%的增長率所付出的代價有多大?且不說中國業已非常脆弱的生態環境難以承載既有增長模式造成的進一步污染,就是國內並不豐裕的存量資源大概也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天量需求;假如中國不能克服資源供應瓶頸,不盡快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切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則一旦在資源獲取方面遇到難以克服的國際阻力,中國經濟發展又將如何得以持續?

  尤其令人擔心的是,日趨明顯的實體經濟空心化,不僅蠶食著原本較為厚實的經濟基礎,而且正在放大業已累積的系統性金融風險。最近10年來,隨著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財富生態發生了巨變。以樓市和商品炒作為代表的資產價格迅速膨脹,加上實體產業資本利潤率的降低,使得產業資本對實體經濟的投資興趣尤其是技術投入的偏好越來越低,潛藏的系統性經濟風險不容忽視。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