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美應客觀理解戰略互疑

http://www.CRNTT.com   2012-04-11 10:19:26  


  中評社北京4月11日訊/“對中國的戰略不信任並不是美國政府決策者當前的主流觀點。相反,北京和華盛頓有可能實施一些促成兩國關係長期發展的政策,而這正是人們對這兩個基本還算合作的大國的期待。這並不意味著兩國之間沒有摩擦——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利益,這些利益可能與其他國家的利益產生衝突,每個國家的文化、體制和近代歷史都不盡相同,這意味著它們對很多問題的看法必然會出現分歧。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雙方都會在可能的領域中尋求雙贏結果,如果無法實現,就盡量減少危害。”《東方早報》日前登載國際關係學者李侃如的評論文章“中美應客觀理解戰略互疑”,全文如下:

  對中國的戰略不信任並不是美國政府決策者當前的主流觀點。相反,他們一致認為北京和華盛頓有可能實施一些促成兩國關係長期發展的政策,而這正是人們對這兩個基本還算合作的大國的期待。到本世紀20年代,理想的中美兩國關係應該包括:努力減少可能發生的衝突,轉而進行合作或者至少在更廣闊的範圍內開展平行協作,提供地區性和全球性公共物品,比如海上安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及最大化雙邊利益。這並不意味著兩國之間沒有摩擦——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利益,這些利益可能與其他國家的利益產生衝突,每個國家的文化、體制和近代歷史都不盡相同,這意味著它們對很多問題的看法必然會出現分歧。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雙方都會在可能的領域中尋求雙贏結果,如果無法實現,就盡量減少危害。

  因此,美國目前的態度是,美國與崛起的中國建立一種基本的建設性長期關係既是可行的也是可取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的崛起能促成很多積極的發展。但最重要的是,強大繁榮的中國自身要成長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尊重國際法規和協議,要相信兩國可以同時在亞洲的關鍵領域扮演重要角色,鼓勵中美兩國在主要國際問題上進行合作。目前美國官方主流觀點認為,中國在地區和全球範圍內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不斷壯大的實力不會專門針對削弱或損害美國的利益。

  不過,美國政府決策者同時也認為中國的未來發展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上文提到的美方態度是建立在一系列相對比較樂觀的假設基礎上的,他們也意識到在現實中,這些假設有可能會被證明是錯誤的。因此,美國政策的一個目的是確保這一系列相對比較樂觀的結果成為現實的可能性更大。但是他們也很清楚,一旦事與願違,他們也必須具備處理相應狀況的能力。

  因此,儘管現階段美國的目標基本上是很積極的,但對中國可能出現的各種發展狀況的擔憂也是存在的,同時還在進行辯論,爭辯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才能最有效地促成中國按照他們所希望的方式行事。這些擔憂目前尚不足以讓美國的國家政策制定者得出結論,認為中美關係本質上成為零和博弈(即一方之所得就是另一方之所失)將是不可避免的。潛在的擔憂及其產生的原因如下:國際體系的結構變化與形形色色的美國學者和權威專家不同,美國領導人不會從霸權轉移的一些大理論、文明衝突理論或其他有關全球政治的整體結構性解釋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他們關注的是更具體的問題,即使在思考如何運用全球性準則和方法處理重大問題的時候也是如此。這種思維方法往往不重視某些結果必將出現的論調,而讓機敏應對的外交和偶然性因素發揮更大的作用。但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了一個事實,即中國的全球影響力和排名在最近幾年中快速提升,而美國卻在經歷嚴重的國內困境。這一事實本身產生了特殊的敏感性,並導致了不確定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