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鄭永年:資本主義危機還是國家權力危機?

http://www.CRNTT.com   2012-04-24 09:25:34  


 
技術與產業、就業脫鈎

  第二,全球化對就業也產生很大的影響。在主權經濟時代,產業發展具有邊界,即在主權國家內部,產業發展因此產生就業。但全球化已經急劇地改變了這種情況。全球化是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一些和技術相關的產業,企業所擁有的技術和企業所雇用的工人可以分離開來。在主權經濟內部,“德國製造”意味著德國的技術,由德國工人製造的產品;“日本製造”意味著日本技術,由日本工人製造的產品。在這裡,技術產生兩個產品,第一是產業,第二是就業。

  但在全球化時代,一個普遍的情形是一種技術由國家A的公司所擁有,但產品則是國家B的工人製造。簡單地說,在全球化時代,一種技術既可以不產生產業,也可以不產生就業。在主權經濟時代,美國的技術造就了美國的產業和美國的工人階級隊伍。但在今天,美國仍然擁有技術,但其產業和工人階級則已經轉移到其他國家。美國的產業在哪裡?工人階級在哪裡?美國的產業在珠江三角洲,美國的工人階級的主體則是中國的農民工。

  一邊是技術不產生產業和就業,另一邊是製造業只有就業,但沒有產品。例如美國的技術可以給中國帶來製造業,即加工業,但中國則沒有自己的產品。實際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加工業基地,但中國自己的產品是什麼呢?

  在就業方面,儘管製造業為中國產生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是因為上述道德因素的缺失,就業領域很容易出現變相的勞動奴役制度(即人們所說的“血汗工廠”)。可以這麼說,在主權經濟時代,製造業不僅製造出龐大的工人階級隊伍,而且也逐漸造就了龐大的中產階級。隨著技術的進步,勞動工資不斷提高,最終造就了中產階級。產業工人是西方社會中產階級最主要的一個群體。

  但在全球化狀態下,製造業就很難促使產業工人轉型成為中產階級,因為資本者可以拼命壓低外國工人的勞動工資,或者不斷雇用廉價工人。珠江三角洲使用農民工已經數十年了,但有多少農民工已經轉型成為中產階級?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香港、台灣、韓國和新加坡)在工業化的時候,花了20多年的時間就培養出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來,但在珠江三角洲,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其中一個主要因素就是經濟活動的全球化。“四小龍”的經濟起飛發生在主權經濟時代,中國的經濟起飛則發生在全球化時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